地理教师网之现代天气学原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现代天气学原理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我国天气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我国天气

时间:2014-11-26 21:02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5.2.4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我国天气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晴好,所以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干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中纬度西风带,也是副热带锋区所在,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到锋区的低层,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到北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暖湿气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通常还伴有暴雨。根据统计,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起止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平均来说,当副高脊线位于20°N以南时,雨带位于华南,称为华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雨季;当副高脊线徘徊于20°~25°N时,雨带位于江淮流域,这时为江淮梅雨季节;当脊线位于25°~30°N时,雨带推进至黄淮流域,黄淮雨季开始;当副高脊线越过30°N,则华北雨季开始。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如此密切,故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正常变动往往会造成各地区的旱涝,如1954、1980、1991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而1978年和1983年副高脊线很快越过20°~25°N到达30°N附近,雨带基本上未能在江淮流域稳定一段时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造成该地区干旱。

  如图5.13是1980年和1983年7、8月份,西北太平洋地区两个代表经度上逐日500hPa位势高度的纬度时间剖面图。从图5.13a清楚地看到,1980年7月中旬开始,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副高脊线由25°N以北退到25°N以南。8月初,甚至退到15°N以南,副高在25°N以南持续时间达20多天。由于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南,使得这年的盛夏江淮地区长时间低温阴雨,暴雨频繁,洪涝成灾。而在1983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7月中旬到达25°N以北,8月上旬高达30°N以北,使得这一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高温少雨,出现高温干旱天气。


  本文标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我国天气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ianqixue/1070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ianqixue/1070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我国天气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我国天气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