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洋流遇大陆后,另一部分海水向南北分流,在北太平洋形成黑潮;在南太平洋形成东澳大利亚洋流;在北大西洋形成湾流;在南大西洋形成巴西洋流;在南印度洋形成莫桑比克洋流。这些洋流都具有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的特点。其中最著名的暖流有黑潮和湾流。这两支洋流西向“强化”明显,流势强大。黑潮起源于吕宋岛以东海区,其水源一部分来自北赤道流,一部分来自北太平洋西部亚热带海水,流经我国台湾一带,东到日本以东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相接。其主要特点是:在台湾以东黑潮宽度约150海里(277.8公里),平均流辐不到100海里(185.2公里),强流带靠近大陆一侧,表现出洋流西向强化的特点,随水深的增加流轴偏右,其平均厚度约400米左右,最大厚度可达1000多米,在主轴右侧有巨大旋涡,黑潮流路如蛇形,在多年内有很大变化;黑潮流速,在我国台湾以东为50—80厘米/秒,到琉球以西增到100—130厘米/秒,琉球东北表层流速增至150—200厘米/秒,流速垂直分布随水深的增加而呈指数律减小,到600—700米深处尚有50—100厘米/秒较强流速,到1000米深处还有20—50厘米/秒的流速,有人认为大约到2000—3000米深处才没有明显的流动。
北大西洋湾流势力也非常强大,表层水流量达100×106米3/秒,相当于全球河川径流总量20倍以上。
黑潮、东澳大利亚洋流、湾流、巴西洋流、莫桑比克洋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到西风带则转变为西风漂流。西风漂流与寒流之间,形成一洋流辐聚带,叫做海洋极锋带。极锋带两侧海水性质不同,冷而重的海水潜入暖而轻的海水之下,并向低纬流去。南半球因三大洋面积彼此相连,风力强度常达8级以上,所以西风漂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南纬30°一直扩展到南纬60°左右,表层水层厚度可达3000米,平均速度为10—20厘米/秒,流量2亿米3/秒。
西风漂流遇大陆后分成南北两支,向高纬流去的一支成为暖流(北半球);向低纬流去的一支成为寒流,并以补偿流的性质汇入南北赤道流。这样就形成了大洋中的反气旋型环流系统。属于这类寒流的有:北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太平洋的秘鲁寒流;北大西洋的加那利寒流,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南印度洋的西澳大利亚寒流等。
3.世界大洋表层气旋型大洋环流 气旋型大洋环流分布在北纬45°—70°之间。在大洋东侧,为从西风漂流分出来的暖流,属于这类洋流有:北太平洋阿拉斯加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其表层水一般厚度为100—150米。
在大洋西侧为从高纬向中纬流动的寒流,它是极地东北风作用下形成的。属于这类寒流有:北太平洋的亲潮和北大西洋的东格陵兰寒流。其水层厚度可达150米,其水文特征是低温、低盐、密度大、含氧量多。
4.北印度洋季风漂流 3大洋中唯有北印度洋特殊,在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季风漂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形成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形成西南季风漂流。
5.南极绕极环流 南极绕极水是世界大洋中唯一环绕地球一周的表层大洋环流。它具有许多独特性质,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南极洋”、“南极海”。依水温变化规律不同,南极洋可分为两个海区:一是从南极大陆到南极辐聚线间的海区,称为南极海区,其表层水温较低;二是从南极辐聚线到亚热带辐聚线间的海区,称为亚南极海区。
南极表层水形成于高纬海区,在极地东风作用下,形成一个独特的绕极西向环流;但是大部分南极海中仍然以西风漂流为主。南极绕极环流的特点是低温、低盐,冬季大部分水温在冰点左右,盐度34.0-34.5×10-3。南极绕极环流流量相当于世界大洋中最强大的湾流和黑潮的总和,但流速仅为其1/10。
(二)世界大洋深层环流系统
在大洋深层环流系的垂直结构中,可分出暖冷两种环流系统和五个基本水层(表层、次层、中层、深层和底层)。
本文标题:第四节 洋流(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uiwen/1007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uiwen/10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