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水文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水文学 > 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水体水质的影响(7)

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水体水质的影响(7)

时间:2010-01-29 03:12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氧化还原作用可以改变某些元素的毒性。例如:Cr3 存在于还原环境,而Cr6 存在于氧化环境,只有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值改变,Cr6 和Cr3 可互相转变,而Cr6 的毒性比Cr3 大100多倍。

  氧化还原作用又可以改变水环境化学因素,促进或阻止某些化学反应。例如:在厌氧条件下,即还原条件下,汞的甲基化反应受阻,此时即使有汞离子存在,将生成不溶性硫化汞沉淀,而极难生成甲基汞。

  ③酸碱反应 天然水体的pH值一般维持在6.5—8.5之间,但在受酸或碱的污染时,pH值有可能低于6.5或高于8.5。污染物在水中的自净过程,无论是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均受pH值的影响。水体pH值过高或过低,就会破坏胶体的稳定,从而使胶体的吸附性能大受损害。在水体自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物或生化作用,更受pH值的制约,因为一切微生物都只能在一定pH值环境中生存,过酸或过碱对生物、生化过程都是不利的。因此,水中酸、碱条件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水中污染物的迁移或净化。

  3)生物净化过程 水体中的污染物经各类生物的生理生化作用,或被分解,或被转变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的过程,称为生物净化过程。

  ①生物分解作用 水中微型生物参与水中各种各样的生物化学作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有机物的生物化学分解,即常说的生化需氧量(BOD)变化。悬浮和溶解性的有机物,在溶解氧充足时,被好气性微生物氧化分解为简单的、稳定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氨和磷酸盐等,并把氨转化为硝酸盐,使水体净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消耗一定量的溶解氧,用BOD以表示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氧量,氧消耗的愈多,说明水中有机物愈多,因而BOD可以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多寡。BOD的衰减与氧的消耗,进入河流中的废水,在河道断面上迅速地达到完全混合后的BOD(假定分别为6、10、20ppm),随着河水向下游动,BOD值随之发生衰减。图中3条曲线表示BOD逐日衰减状况。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自水体的复氧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在有机物进行生物净化的过程中,复氧和耗氧同时进行,因此,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反映了水中有机物净化过程,因而,也可把溶解氧作为水体自净的一个指标。在水体有机物污染过程中,溶解氧的变化可用氧垂曲线表示。图中,A为有机物分解的耗氧曲线;B为水体复氧曲线;C为氧垂曲线。氧垂曲线的最低点Cp为最大缺氧点。若Cp点的溶解氧数量大于有关规定,说明从溶解氧角度看,污水的排放未超过河段的自净能力。若排入有机污染物过多,超过河流的自净能力,则Cp点低于规定的最低溶解氧含量,甚至在排放点下游的某一河段会出现无氧状态,此时氧垂曲线中间,耗氧的规律遭破坏。水体在无氧的情况下,有机物因嫌气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厌气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水质变坏,腐烂变臭。

  关于河流中水体自净过程,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给出许多数理模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斯特里特-菲尔普斯模式(S-P模式)。当忽略离散作用,则S-P模型为:

  

  式中,L为x处河水BOD的浓度;Lo为初始断面河水BOD的浓度;C为x处河水溶解氧浓度;Co为初始断面河水溶解氧浓度;D为x处河水溶解氧的氧亏浓度;Do为初始断面河水溶解氧的氧亏浓度;Cs为河水某温度的饱和溶解氧;x为顺河水流动方向的纵向距离;u为河水平均流速,k1为耗氧系数;k2为复氧系数。

S-P模型是描述污染物进入河流水体之后,耗氧过程和大气复氧过程这两者平衡状态的模型。溶解氧浓度有最低值,称为极限溶解氧Cc。出现Cc的距离称为极限距离xc,根据这一点,溶解氧变化率为零。用S-P方程,即得溶解氧沿河变化图。

  极限距离(xc)方程为:

  

  极限溶解氧(Cc)和极限氧亏(Dc)方程为:

  

  有机的自净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
  本文标题: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水体水质的影响(7)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uiwen/1006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uiwen/10065.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水体水质的影响(7)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水体水质的影响(7)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