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的三大三角洲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的三大三角洲 > 长江三角洲-人口(2)

长江三角洲-人口(2)

时间:2011-02-05 08:0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2.人口增长  解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两个高峰期、一个低谷期和一个有控制缓慢增长期。

第一阶段,1949~1958年,为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期。如沪、苏、锡、常、通5市的人口由1949年的1992.62万人增至1957年末的2422.46万人,增加了429.8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4.7‰。

第二阶段,1959~1961年,为人口增长低谷期。这一阶段人口受到“自然灾害”和“大跃进”政策双重打击,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死亡率回升。沪、通、常3市人口1958年末为1772.4万人,1961年末为1826.59万人,年均增长率仅为9.9‰。

第三阶段,1962~1971年,为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期。由于3年经济调整,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出生率回升,死亡率回落。通、常两市人口由1962年末的789.64万人增至1971年末的962.74人,年均增长率为22.34‰。

第四阶段,1972年以后,是人口有控制的缓慢增长阶段,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工作日益加强,出生率得到严格控制。对比1984年和1990年资料,沪、通、常3市人口由84年末的2252.94万人增至90年末的2384.19万人,年均增长率仅为9.5‰。这说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同时应该看到,人口增长具有惰性,加上前一生育高峰的影响,长江三角洲近期必将面临新一轮的人口增长高峰。因此,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对协调本区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长江三角洲各地区人口增长率也不相同。就城市与乡村相比,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农村人口。据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材料,居住在沪、杭、嘉、湖、苏、锡、常、通8市市区人口由1982年的1218.14万人增至1990年的1382.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3.52‰,而8市市区以外的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6.62‰,相差甚远。这是与当地城市化速度加快相一致的。

自然增长是影响长江三角洲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见表3-3。

表3-3 1990年各市人口变动情况表

 

上海市,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技术力量强,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控制和支援技术力量的需要下,其人口增长出现了以机械变动为主,人口迁移起伏较大的特殊现象。建国以来,上海的人口迁移有过:“三起三落”的变化:1950到1982年间,18个年份人口的迁出大于迁入,15个年份人口迁入大于迁出,两者相抵,累计净迁出74.55万人。而迁出的很大比例是为支援外地建设、精简职工和知识青年支边、下乡等。前者约93.6万人,后者80万人。1982年后,上海已进入持续平稳的净迁入时期,而近几年自然增长已居主要。如1990年,上海市总人口增长5.4‰,而自然增长率为3.5‰。1991年,上海市区的黄浦、卢湾、静安等7个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如静安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2‰,这表明上海市区的人口增长已与发达国家相似。

据南京地理所研究,按1949~1985年太湖地区各县市人口年递增速度,划分为4种增长类型:①增长特快型(年递增>20‰),主要分布在上海的川沙、上海县、金山及常州市区;②增长较快型(年递增15—20‰),集中分布于无锡市区、吴县、金坛、溧阳、嘉定、南汇、奉贤、青浦,杭州市区、余杭、嘉兴除平湖县外全部和湖州市区及德清县;③增长较慢型(年递增10—15‰),分布在江苏太仓、昆山、吴江、无锡、宜兴、武进、丹阳及浙江桐乡等;④增长缓慢型(年递增<10‰),大多分布在上海市区、苏州市区及常熟、江阴,松江等。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国家户籍政策的松动,长江三角洲因其经济发展而出现了季节性和工种性劳力不足的情况,开始向外地招收劳动力,仅苏州市就达30万人。同时,也有大批农村劳动力去外地从事建筑业等劳务。如南通的建筑大军遍布全国28个省市。
  本文标题:长江三角洲-人口(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anjiaozhou/2423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anjiaozhou/24230.html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
欢迎你对长江三角洲-人口(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长江三角洲-人口(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