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的三大三角洲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的三大三角洲 > 长江三角洲-农业和土地利用(2)

长江三角洲-农业和土地利用(2)

时间:2011-02-05 08:0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农业发展

长江三角洲具有丰裕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坚实的农业发展基础,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近阶段来,虽然农业生产的地位有所变化,但依然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并正向现代化农业方向转化。

1.农业发展的特点  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特点概括起来是:

①土地产出率和集约化水平高 除了土地垦殖指数已在50—60%以上外,复种指数在200%左右,实行普遍的1年两熟制,杭嘉湖部分地区复种指数可达250%。

本区是我国农业高产地区。粮食平均单产,每亩耕地的种植业产值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1.8倍。

长江三角洲由于长期的耕耘历史,加之人多地少,因而农业生产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再加之,在乡镇企业的支持下,农业装备水平也有提高。目前,每亩化肥施用量超过30公斤,耕地拥有机械总动力每百亩约50千瓦,均为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机耕面积占总耕地70%,有效灌溉面积近90%,多数属稳高产农田。但是,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土地经营关系有所变化,机械播种、收割等使用还不够普遍。

②农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多种经济得到明显发展。平原为主的地形条件和优越的水土资源,使种植业成为长江三角洲农业传统的主导部门,也使本地区成为我国的著名的商品粮棉基地。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改变了农村即农业、农业即种植业的狭隘观点,农业开始走向综合发展;而在乡镇企业的促进和带动下,农村经济也走上新路。至1990年,长江三角洲的农业产值结构中,种植业仅占50%,上海最低,为42%(表3-10)。产值结构调整最多的是牧业和渔业。以上海、苏州两市为例,1949年牧渔业的产值比重上海与苏州分别为13.0与1.3和10.0与3.0,而1990年两者比重之和,已为56%和39%。这是与广阔的水体资源利用和人民生活需求的改变相关。

表3-10 长江三角洲农业产值结构(1990)(%)

 

③农业劳动力转化加速,农村走向综合发展。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农村经济调整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藉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之力,非农产业在8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区投入农业的劳动力已不足农村总劳动力50%,苏锡常等经济发达地区仅占20—30%,种植业劳动力比重更小。同样,农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也已居次要。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在农村经济中占优势,一般占农村社会总产值60%到80%,农民收入的30—50%,农村第三产业也获得较快发展,表明长江三角洲农村正向以工业为支柱,工农结合的现代化农村经济转化。此外,农户兼营化(苏锡常地区占总农户80—90%),也反映了农业地位的变化。

④农业生产的基地化和城郊型特征较为突出 结合自然条件、种植习惯,以及商品化的要求。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相对集中,形成不同的商品生产基地。例如沿江沿海高沙土地区的棉花,环太湖地区的蚕桑基地,山地丘陵的茶叶、毛竹基地等等。本区大中城市众多,城镇密布,因而以“菜篮子”工程为代表的城郊农业十分发达,包括家禽、乳牛、瓜果、水产在内的养殖、园艺均有一定地位。当然,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均计,蔬菜、水果等产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种植业发展和布局  长江三角洲的种植业以粮食、棉花为主,其次是油菜等。

①粮食 粮食作物仍是种植业的主体,一般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80%。

由于优越的水热条件和完善的灌溉系统,长江三角洲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约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60%,其次为小麦,占25—30%。相应地两者占粮食总产量70%与20%。1990年全区产粮169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8%。

长江三角洲长期以来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外调区域。但是,由于近10多年来,耕地减少(太湖地区1980年比1975年减少120万亩),人口增加,农业投入降低,虽然在粮食产量的绝对量上尚有所增加(江苏长江沿江地区1978—87年粮食产量年递增1.1%),但外调困难。无锡市自1985年起即已调入粮食,老商品粮基地苏州市已无粮可调,还要调入部分饲料粮;杭嘉湖地区虽尚有余粮可调,但数量不大;而南通历来是调入地区,至于上海则列入全国平衡。若计入上海,则在70年代就已经是区内平衡,而不是全国的粮食基地。

因此,长江三角洲的粮食形势相当严峻,从发展趋势来看,粮食的缺口可能扩大,这是整个三角洲农业问题的关键。

对于粮食生产发展的方针是力求稳定粮食生产规模,保证一定的粮田面积,并通过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而从长远来看,特别是创汇农业发展,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份额将会提高,因此还需寻求区外粮源加以补充(包括饲料量和部分进口粮)。

在粮食生产发展中,①改善粮食生产经营组织,发展粮食专业化和合作农场,逐步推广适度规模农业,建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商品率;②建设商品粮基地,重点是常州的洮滆湖地区和苏州的阳澄淀泖地区,并发展优质大米,增加出口;③加强农业投入,进行土地整治,特别是低洼地区的排涝治渍。

②棉花 棉花是本区主要的经济作物。1949年仅太湖地区即有棉田233.1万亩,总产皮棉198.1万公斤。建国后,棉花生产常有起伏。南通地区棉田有所扩大,最高曾达300万亩,太湖地区则基本稳定在240万亩左右。80年代中期以后,棉田面积缩减,产量下降,而棉纺织工业则迅速发展,因此,棉花产量远不能满足需要。上海需调入2/3的外地棉;苏锡常是纺织工业基地,也须大量输入棉花;杭嘉湖也需从省内调剂;作为棉花商品基地的南通,1990年棉田面积164万亩,产量9万吨,也已不敷需要。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纺织工业基地,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也有植棉的环境和基础,因此需要增加棉田,提高产量、据估计,大致需350—400万亩棉田,才可基本满足需要。

棉花生产的发展、一方面是恢复与稳定棉田;同时也可利用海滩,新增棉田;另一方面是提高棉价,激发棉农植棉的积极性;再一方面是建立优质棉基地,如沿江沿海地区和常州的武进、金坛、溧阳等内陆棉区,并提高单产。
  本文标题:长江三角洲-农业和土地利用(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anjiaozhou/2422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anjiaozhou/24229.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长江三角洲-农业和土地利用(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和土地利用(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