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的三大三角洲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的三大三角洲 > 长江三角洲-城镇发展(2)

长江三角洲-城镇发展(2)

时间:2011-02-05 07:5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2)中心城市的发展。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率先实行市带县体制的地区之一,这样将城乡融为一体的体制,不仅缓解了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周围地区的矛盾,促进了城市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利用城市的辐射影响力,更好地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从而加快了整个地区城乡一体化,地区一体化的进程。

对比84年和90年材料可看到,整个地区的非农业人口由84年的1483.03万人增至90年的1654.36万人,增长了11.6%,而同期总人口只增长了8.2%,慢于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在此期间,8个中心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增长了46.3%,远远快于整个地区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此外,还新设了8个县级市。中心城市在人口增长的同时,城市用地也迅速扩大。84年8个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为433平方公里,而90年为523平方公里,增长了20.8%。许多城市还加强了卫星城镇的建设。如上海市先后建立了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金山卫、吴淞等卫星城镇,布置了大批电子、石化、汽车制造、钢铁等大型工业企业,一些卫星城人口规模已达10万以上。卫星城镇的建设,不仅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用地和人口的矛盾,也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组成了合理的城镇结构。

(3)小城镇的发展。乡镇企业特别发达,集体经济占主导地位是长江三角洲经济的一大特色。90年,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58.9%的企业属集体性质,乡镇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占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8.7%。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壮大了国民经济,也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90年,全区已有建制镇400多个。苏、锡、常、通4市的镇人口已占市镇人口的32%。小城镇及其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极大作用。但是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占地多、布局分散、基础设施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土地管理,合理规划,集中布局,严格控制“三废”,使乡镇企业及小城镇发展进入更加健康的轨道。

3.城镇发展前景

(1)城镇化水平预测。90年长江三角洲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6.77%,虽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7个百分点,但是和国内有关地区比,仍不算高,1987年,辽南已达43%,京津唐地区也在4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本地区乡镇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集聚了大量人口(包括亦工亦农人口),但尚未建制,在已建制的城镇中,也未计入亦工亦农人口之故。今后随着浦东的开发和全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将有更多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同时,仍将有一定数量的区外人口迁入,再加之90年代是又一个生育高峰期,因此,本区的城镇化水平还将有较快增长。据有关部门预测,本世纪末,长江三角洲实际城镇化水平(包括亦工亦农人口)可在50%以上,其中,上海将超过70%,苏锡常通达50—55%,杭嘉湖地区为45—50%。

(2)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带(城市连绵区)的形成。作为90年代国家建设的重点地区,在浦东开发的促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将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国家的、国外的、地方的经济将同时启动,一批批新建设项目和开发区的出现,将大大促进原有城市的发展和新城镇的形成。据分析,无锡将进入特大城市行列,南通成为大城市。随着江阴长江大桥建成和新沂—宜兴铁路的建设,到下1世纪初,江阴将与张家港及长江北岸的靖江一起组成港口大城市。中小城市将更多涌现。随着沪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宁通铁路的建设,将进一步密切三角洲经济区东西之间的联系。目前以沪宁铁路为轴线,上起芜湖,下连杭甬,在不到1000公里的轴线上,有7个超过50万人口的大与特大城市,并已形成一主(上海)、二副(南京、杭州)的特大城市体系,以及苏、锡、常、宁、绍、马(马鞍山)、芜等大中城市体系,是我国最有希望形成城市带的地区,也是30多年前,著名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Gottmann)首次使用城市带(Megalopolis)这个术语,并确定的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的地区。而这个城市带的核心是三角洲的南京至上海段,尤其是苏锡常至上海段。这一城市带的形成将大大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并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先导地区。

大城市的发展与规划:

1.上海市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咽喉,是长江三角洲的门户,首位核心城市,也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全市辖12区9县,土地面积6341平方公里,人口1283.35万人(1990),分别占全国土地总面积0.066%和总人口1.1%。市区(12个区)面积749平方公里,人口788.48万人,占全国城市市区总人口2.33%,按城市非农业人口计,为5%。

上海,是近100多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大都会,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正式设镇,元至元28年(1291)上海建县,明嘉靖32年(1553)建城垣,商业发展,清康熙25年(1686)上海设江海关后,经济更趋活跃,乾嘉年间已成为全国性贸易大港和漕粮转运中心,及拥有20余万人口的港市。1843年辟为通商口岸后,上海进入半殖民地经济发展时期,各国在此设工厂、办银行、辟租界、占海关,上海经济畸形发展,至1949年解放前,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500万人口的远东的大都会。

解放以后,上海经过调整改造,得到进一步发展。上海仍然是全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1990年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15.53亿元(现行价),占全国总产值7.8%,其中,轻工业占全国8.3%,重工业占7.1%;国民生产总值744.67亿元,其他如财政收入,外贸商品出口值等也居全国首位。同时,上海也是全国科技、教育机构集中的城市之一,尤其是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均居全国前列。

城市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解放初期全市面积618平方公里,市区仅82.4平方公里。经过几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市区面积和辖县范围均有很大扩展,约为解放初的10倍。

上海目前已初步建成了5个近郊工业区,7个卫星城镇、并组成了以中心城为核心,包括卫星城、县城、县属镇和乡、村、集镇在内的城市群。

在市区内,经过对城市用地和功能结构的改造,基本形成了杨浦、闸北、普陀城市工业区和建成了曹扬、天山、曲阳等一大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住宅区。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修建了两条过江隧道、行人立交桥。今年又建成了南浦大桥,进一步密切了浦江两岸的联系。上海新火车站的建设、虹桥国际机场的改造,便利了对外联系,上海正走向现代化。
  本文标题:长江三角洲-城镇发展(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anjiaozhou/2422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anjiaozhou/2422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长江三角洲-城镇发展(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长江三角洲-城镇发展(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