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利的自然环境是中国成为世界
第一人口大国的基础条件
中国是人类和人类古文明最主要的起源地之一。在近200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始终有人类生息繁衍,就全国范围而言,人类活动几乎从未在时间上出现过大的空白。几千年的文明史,虽然历尽坎坷曲折,却一直保持着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更没有出现过文明的崩毁衰亡。纵观世界,中国人类活动这种历史悠久、连续性强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
中国人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口规模巨大。除少数时间外,中国始终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比重常占世界总人口的1/4,甚至1/3,其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也长期处在世界的前列。时至今日,中国已成长为全世界唯一的人口超过11亿的泱泱大国。
人类活动乃至人口本身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自然环境。所谓自然环境,即人类周围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它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般而言,自然环境的优劣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并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人类活动的能力十分微弱,其生存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远甚于今日,因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还不能排除后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以上认识,有助于研讨中国人口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人类活动之所以具有悠久的历史,巨大的规模,并且历久不衰,于今更是方兴未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对于世界其它地区包括一些古文明发祥地,中国有着有利的甚至可说是优越的自然环境。
关于中国社会和人口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曾有一段高度概括的阐述:“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土,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①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指出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几个基本特点,即广大的土地,良好的自然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显然,离开这样的基础条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成长和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目前中国的领土总面积广达960万平方公里,而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足迹就已经遍布这块辽阔土地的几乎每一个角落。距今6000年前作为氏族公社制社会鼎盛时期代表的仰韶文化,分布范围为50万平方公里;大约①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1000年后的龙山文化则达到150万平方公里。此后,以这个范围为核心,一个庞大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逐渐兴起,它和若干人数较少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更为昌盛繁荣的文明,分布范围也不断扩大,至公元前后已达到650万平方公里以上,仅其中的耕地就多达40万平方公里,这些都是其他古文明发祥地所远远不及的。例如,大致与龙山文化同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分布范围不超过20万平方公里,古埃及文明不及10万平方公里,比龙山文化晚几百年的印度河文明在鼎盛之期也仅为130万平方公里。更晚期的古希腊、古罗马乃至中美洲文明,其分布范围则更为狭小。
广大的土地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地理空间,对人口的发展无疑是个重要因素,在农业社会尤其是这样。首先,在大致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土地面积与绝对人口容量是成正比例的。其次,土地越广阔,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往往也越大。而马克思认为,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劳动分工的基础,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广阔的土地为民族和人口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面对自然的和社会的巨大沧桑变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文明都先后崩毁衰亡了,唯独中华民族虽屡折而屡起,血胤从未中断,文明始终保存,其较大的空间回旋余地不能不说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距今4000年前后地球进入了一个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群发期,称“夏禹宇宙期”。大洪水淹没了许多地方,中国不少考古文化于此时都出现了断层,太湖地区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也消失了,其遗址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淤泥或泥炭。但良渚文化的先民并未绝灭,他们南迁北移,在华南和中原地势较高的地方又重新播下了良渚文化的种子。而如果仅局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文明的崩毁将不可避免。
中国不仅疆域辽阔,国家核心区还具有多样化的优越自然条件。就地貌而言,平原、丘陵、山地均占相当比重。就气候而言,它兼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和半干燥等多种类型。这些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殖显然是有利的。而世界上其他古文明发祥地自然条件都比较单一,生态环境也远为脆弱。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都处在北纬25~30°左右的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气候干热,其文明都是在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地球进入暖湿期才依赖水利灌溉兴旺发达起来的。后来气候转为干旱,撒哈拉等广大地区由草原向荒漠退化,前述几个古文明发祥地都由此受到了严重影响。反观中国,其核心区多处于生态相对稳定地带,农业生产条件本来就比较好,暖湿期北方更见优势,干冷期则有广大的南方作为后盾,加以地貌类型繁多,故整个国家对自然变迁和自然灾害有较强的承受或应变能力,这是其他古文明发祥地难以比拟的。
在中国核心区域内,流贯着两条世界著名的大河,即长江和黄河。其中长江水量丰沛,较之哺育了世界古文明的另外3条河流——尼罗河、阿拉伯河和印度河——水量的总和还要多2.3倍,为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最后,要强调指出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据统计,在全世界现有的660余种粮食、蔬菜、果树和工业原料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占1/5,使中国成为同西亚和美洲并列的世界农作物三大起源地之一。这些作物中最重要的有水稻、谷子、大豆、大麦,荞麦、裸燕麦、黍、桑、大麻、苎麻、苘麻、油桐、漆树、甘蔗、茶、板栗、赤豆、白菜、大葱、萝卜、柑桔、梨、桃、杏、李、梅、柿、枣、枇杷、龙眼、荔枝、荸荠等。此外,中国还是世界上猪、牛、马、骆驼、牦牛、驴、山羊、绵羊、鸡、鸭、鹅、蚕等农用动物的主要驯化区,原产于中国的各类家畜家禽品种或类群多达200多个。中国古代人民利用上述有利条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中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一农业大国的地位,为第一人口大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本文标题:1.1 自然环境与我国人口发展的关系--我国人口发展的地理基础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kou/714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kou/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