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殿为悬山式,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建于元代,明、清两代有过整修。殿内正中放置雕工精美的贴金双层佛皂,辉煌壮观。佛皂里供奉有三尊佛像,均为结枷跌坐像。中者为释迎牟尼佛像,造型匀称,衣纹流畅,神态慈祥。释迎牟尼佛左侧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佛前有两尊护法天将相对而立,一为韦驮,像高2。 17米,面容英俊,温文尔雅,另一为韦力,像高2。 O1米,储面瞪目,勇猛威武。均为明代夹舒造像。在殿壁木雕佛皂内还供奉着壁佛五千余尊。
经过观音阁,进一门,拾级而上便是清凉台,又称清源台。毗卢阁便建筑在清凉台上,它是寺内最后的一座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飞翼挑角,彩棚朱柱,古香古色。此殿重建于明代,具有东方古建筑的特色。殿内正中供奉有毗卢佛,左侧有文殊菩萨,右侧是普贤菩萨,是为华严三圣。这三尊像均为清代泥塑。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避暑读书的地方,后来印度高僧摄叶摩腾和竺法兰曾住在这里,并在此译出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寺内除了五座主要殿阁以外,在毗卢阁前东西两侧还有摄叶摩腾殿和竺法兰殿,殿内分别供奉有两僧的泥塑像。在山门内,东西两厢困墙下还有摄叶摩腾和竺法兰墓,以及竖立在各处的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和焚经台等古迹。
白马寺六景之一的齐云塔,则在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半公里的地方。它原称释迎舍利塔,或白马寺塔。现在所见塔在寺的东南方,最早的记载是隋代费长房的《历代三室记》,书中说白马寺东南旧有土申‘隆起,夜放光芒,汉明帝刘庄下令救建浮图于其上。这证明了当时塔与寺已经分开建造。
现在齐云塔旁有一块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所刻的建塔石碑,由碑文中可知,庄武李土所建的木塔,约保存了150余年后“遭劫火一炬,寺与浮图俱废。”又过了50余年,有一个彦公大士“自浊河之北抵此,都是名刹荒棒废墟,榜徨不忍去……因塔之旧基,剪除荒埋,重建砖浮图一十三层,高一百六十余尺。”可见现存之塔为金代所重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为洛阳现存的古建筑之一。
齐云塔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约35米。第一层增身高大,下有砖台,底部每边各长7。 3米。自第一层塔身以上,叠涩短檐十三层。塔檐挑出部分,微具幽灭线,尚存唐塔的遗风。整个塔的外部造型呈圆和的抛物线形状,线条流畅,造型挺拔,古雅秀丽。自第五层以上,塔身逐层内收,使塔身上部更为圆和,呈现稳健玲珑的形象,在古塔中独具特点,不可多得。塔内有踏窝可登至十层,出南天门到塔外,再上三层,可达塔顶,举目四望,洛阳古城风貌尽收眼底。过去曾有不少诗人墨客为它写下许多赞美的篇章。清代白马寺的住持和尚明诱写诗赞道:“风回铁马响云间,一柱高标绝险攀。舍利光含秋色里,峻直欲压高蛮。”把齐云塔的景色描写得诗情画意,十分优美。
本文标题:白马寺(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si/451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si/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