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理课外教育的组成
1、地理课外教学
地理课外教学是为完成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在课堂外进行的教学活动。这是因为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有很多教学任务必须在课堂外进行,如乡土地理的有关内容等。地理课外教学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这种形式可使学生直接感知地理事象获取地理感性知识,进而上升为地理特征、概念、规律、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这种形式也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责任心。
中学常见的地理课外教学形式有地理观察、地理调查等。
2、地理课外活动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得以深化和活化,提高技能和智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它与地理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的差别在于:它是教学计划以外的教学,不属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不受教学大纲的制约;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场所和教学方式方面具有不稳定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它是学生独立从事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师只是起保证活动正常开展的主导作用。
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地理课外活动的多样性。在中小学常见的地理课外活动形式有:地理课外阅读活动、地理音象视听活动、地理参观活动、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地理调查活动、地理专题讲座活动、地理操作和制作活动、地理游艺和竞赛活动、地理专栏展览活动、乡土地理活动、地理专题小组活动等。
三、乡土地理教育
在地理课堂教育和地理课外教育中,乡土地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曾指出,要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禁锢在课堂的小天地里。不要把全部教育内容都封闭在教材范围之中,而要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这里指的生活环境就是本乡本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即乡土地理环境。当前世界上的地理教育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产的责任感,使学生有责任感地进入社会生活,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反应、判断、思维和记忆能力。
(一)乡土地理教育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我国在“三个面向”精神的指引下,乡土地理教育也正成为地理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和突破口。1987年6月国家教委在浙江千岛召开了“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1988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在厦门召开了“地理教育为乡土建设服务学术讨论会”,1990年5月国家教委又在南京召开了“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1990年实施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已把乡土地理教学时数从原来的10课时增至14—16课时。
乡土教育是贯彻中小学教育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方针的重要措施,适合于我国中小学毕业生绝大多数直接参加当地建设的国情,利于破除脱离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还可直接为乡土经济建设服务。例如,为乡土建设提供咨询,在这方面,福建省泉州市一些县的领导每年都要求地理教师提供若干乡土发展的建议就是一例。
(二)乡土地理教育有利于增长学生的才干
乡土地理教育除使学生具备若干乡土地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参加乡土建设所必须的能力和观念,如与乡土实际结合体现有关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有关的法令教育等。乡土地理教育有较强的实践性,十分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水平。如上海嘉定县的一所中学通过沪宜公路上的车流量调查得到了如表4—1的数据:
表4—1 南翔镇沪宜公路南翔站交通流量调查表
本文标题:地理教育系统(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yuxue/295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yuxue/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