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亦名“巴喀赤湖”,史书早有记载,汉《西域传》称为“焉耆近海”,北魏《水经注》称为“敦薨浦”。
博斯腾湖在成因上系一山间断层凹陷湖。湖的平面轮廓近似三角形,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约960平方公里。底部平坦,湖岸较陡,平均水深约10米,深水区位于湖的东部,最大水深16米,蓄水量77亿立方米。湖南海拔1048米。此外,该湖的西南隅尚有13个小湖所组成的湖群,自东而西主要为那木克湖、马力侧湖、库尔勒湖、阿洪克湖、阿拉特湖等。这些小湖均有河流通博斯腾湖,水深多为0.5~1.0米,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
湖区气候干燥寒冷,温差较大,“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正是这一气候特征的生动写温可达38℃以上,而最冷的1月气温可降至-35℃以下,冬季漫长,平均无霜期为145天,雨雪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60~7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1986.1毫米,为降水量的30余倍。每年11月中、下旬出现岸冰,12月份全湖封冻,冰厚为0.8~1米。入春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热量的不断增加,气温逐渐升高,冰层开始消融,至4月全湖冰块方融化殆尽,冰期历时5个月左右。在封冻期间,可以从事冰下捕鱼、刈割芦苇以及马车运输等。
汇入湖泊的河流计有开都河、黄水沟、清水河、马拉斯台河等,其中以开都河为最大,占入湖流量的86%以上。它源于天山山脉南麓的哈尔干特山口,进入焉耆盆地后,从西部入湖。由于入湖河流是以冰雪融水为其主要补给形式,因此博斯腾湖水位与河流的来水量呈现出相应的变化,最高水位出现在每年的7~8月份,最低水位出现于每年的1~2月间,年内水位变幅约0.7米,最大变幅约1米左右。
博斯腾湖汇纳了开都河等河流来水,经调节后,由西南部的孔雀河排出。孔雀河下穿铁门关峡谷,进入库尔勒平原。博斯腾湖既是开都河的归宿地,又是孔雀河的发源地,起着承上启下、调节河川径流的作用。据计算,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25.8亿立方米,孔雀河的出流量为9.55亿立方米,每年约有15.84亿立方米的水量消耗于湖面的蒸发及芦苇的叶面蒸腾,占入湖径流总量的36%。
博斯腾湖本为淡水湖。1958年调查时,湖水矿化度尚在0.37~0.38克/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矿化度甚为接近。时隔17年后,于1975年再次调查时,矿化度已上升为1.4~1.5克/升,矿化度平均以每年0.06克/升的数字递增,17年增加3倍多,成为一个微咸水湖泊。1978年再次调查,矿化度又有升高,为1.6克/升。矿化度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上游工农业用水量不断扩大所致。为了维护湖泊的生态平衡,对矿化度如此的变化,应予足够的重视。
博斯腾湖原产的塔里木裂腹鱼(俗称尖头鱼)、扁吻鱼(俗名大头鱼)和长头鱼等资源已衰减。近年来从内地引进了鲤、鲫、草、鲢鱼,又从北疆移殖了贝加尔雅罗鱼等,增加了鱼类资源。现在鱼的年产量在200余万斤,除供当地食用外,还运至乌鲁木齐等地,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
芦苇是博斯腾湖的又一资源,尤其是湖的西北部及西南部的小湖群区,芦苇丛生,且质地优良。据调查,每平方米可达50余株,茎粗多在2厘米以上,株高一般在4米以上,最高的可达6~8米,为全国罕见的优质苇。湖区的芦苇面积约有60余万亩,年产干芦苇达40万吨,为新疆最大的芦苇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重点芦苇产区之一。
此外,湖区还产麝鼠,俗称“水老鼠”,以食芦苇为生,穴居于滨湖近水之地,一窝可产仔30~40只。麝鼠的皮毛非常珍贵,是畅销的出口物资。今后如能加以驯养,可使当地获得可观的收益。
焉耆盆地内,沿河滨湖的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农牧业均较发达,享有“北国江南”的盛誉,这不能不归功于博斯腾湖。而今,湖区下游的铁门关水电站已经建成,为湖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这是博斯腾湖对该地区发展的又一贡献。
本文标题:博斯腾湖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po/485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po/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