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也是加拿大最大海港。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南部太平洋沿岸,加、美边界北侧,距加、美边界40千米处。大市区面积1386平方千米,人口 131万,城市人口 41万。
温哥华港是个天然良港,航道水深8.23~20.5米,外围有温哥华岛作为屏障,潮差较小,由于受到阿拉斯加暖流影响,终年不冻。温哥华港分为外港和内港。外港英吉利湾开阔,水域面积518平方千米,海轮进入英吉利湾后,穿过472.4米的狮门大桥,进入温哥华内港——伯拉特湾。内港伯拉特湾口窄内宽,由西向东延伸32千米,港区面积130平方千米,水深12米以上,可供远洋巨轮出入。港口有专用谷物码头和集装箱、散装货码头在沿岸排列,长达10余千米。港口设施完善,货物装卸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每小时可装卸散装货物:煤炭9 000吨、粮食7 000吨、硫磺6 000吨、钾肥2 500吨。各产粮省在这里设有专用码头和仓库。全国出口谷物的40%以上在此外运。温哥华是世界最重要的小麦输出港之一,每年出口约 800多万吨小麦。全港货物吞吐量5 000万吨。输出物资除粮食外,有煤、矿石、木材、纸浆、面粉、鱼品等。进口货物主要是咖啡、可可、糖、茶、钢铁、水泥等。从温哥华通往国外的定期航线可达亚洲、大洋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特别是与美国、日本、英国的港口联系最为密切。陆路交通有4条铁路线和多条公路线通往全国各地,向东直抵大西洋岸,是东西横贯加拿大全境大铁路的终点,向北可达本省北部的许多城市和地区,向南则与美国的铁路、公路相通;地下管道有多条天然气和石油管道通向港口;空运有温哥华国际机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有多条定期航线连接世界各地。
由于温哥华以港口为主的综合运输能力强,所以一直成为加拿大西部农、林、矿产品的主要集散中心,也是加拿大西部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这里的农产品、矿产品、木材和传统工业部门的木材加工、水产加工、造纸、罐头等产品便成为温哥华港向外输出的主要物资。长期以来,温哥华港一直作为原料、燃料和初级产品的转运港,港口输出的商品,大部分是腹地的有限资源。进入80年代、近港地区和易开采的资源已大量开采,开采难度和运输距离不断增加,成本越来越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温哥华港的运输资源是不利的。
温哥华港与世界许多著名港口一样,也是从一个渔村发展到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的。温哥华原是一片荒野,只有一些土著居民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19世纪中叶,加拿大资本主义开始发展,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发现了许多矿产资源,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并立名为“格兰维尔”村落。这是温哥华的原名。从1862年起,一些欧洲移民在海湾沿岸定居,成为渔业和锯木业兴盛的小镇。1886年5月3日为纪念最先来到这里探险的温哥华船长的航海功绩把“格兰维尔”改名为温哥华。1886年大铁路通车,大批移民蜂拥西进,外国移民也急剧增加,大片开垦土地,开采矿产资源。从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就成了温哥华的腹地,大量物资向温哥华汇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温哥华港口的发展和扩大。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这使原西部地区经东部港口转运到欧洲的货物,由温哥华直接运往欧洲,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更使温哥华与世界各国直接进行贸易往来,发展成为今日的著名国际港口。
温哥华是加拿大华人聚居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历史上同中国交往最早的加拿大城市。这里的唐人街位于市区东方,商店都由华人经营,店铺用中文招牌,出售中国手工艺品、古董、时装、中药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曾三次到此,发动华侨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
温哥华还是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前来中国的出发地。 1938年 1月 8日,白求恩大夫率领医疗队一行三人,在这里启程登上了“亚洲皇后号”轮船,取道香港,来到中国抗日前线,开始了国际主义的战斗历程。
本文标题:温哥华港-加拿大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aigang/2417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aigang/24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