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岸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市区面积945平方千米,由曼哈顿、布郎克斯、布鲁克林、昆斯和里士满5个区组成。人口760多万。大纽约市区范围包括邻接3个州(纽约州、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的26个县,面积32 400余平方千米,人口1600多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纽约港区岸线总长1200多千米,主要由哈得孙河下游、长岛海峡和斯塔膝岛西面水域组成。港口隐蔽,潮差小,冬季不冻,但早、晚时有浓雾。航道水深一般15~20米,有的主航道达25米,20万吨的巨轮可以自由出入。有泊位400多个,有深水泊位150多个。有航线200多条,通往世界各地,每天接纳来自世界各地80多艘海轮。拥有现代化装卸设备和干船坞及库藏设施。1980年货物吞吐量曾达1.6亿多吨,近年来为1亿多吨,其中有五分之一为集装箱运输。按照货物种类、岸线码头特征,纽约港区码头可分为三种类型:
1.工业码头。主要分布在新泽西州,即哈得孙河的西岸与上纽约湾的西岸,其次分布在布鲁克林区的西南岸和东河的东岸。为大型海运码头与集装箱码头,以装卸原材料与工业产品货物为主。1985年集装箱运输量为206.5万箱,占世界第一位。
2.杂货与散装码头。主要分布在哈得孙河的东岸,靠近曼哈顿岛的商业区与生活区,其次在曼哈顿岛北部,东河的北岸靠近布朗克斯区。
3.客运码头与旅游岸线。主要集中在曼哈顿岛闹市区附近及曼哈顿岛南端和东河西岸联合国大厦附近,以及哈得孙河的华盛顿大桥附近等都属于旅游区。
纽约港每天接纳来自世界各国的货物,通过河运、铁路、公路和航空运往各地。有200多条水运航线、14条铁路运输线、380千米地下铁道及稠密的公路网和3个现代化空港。在大市区各岛之间,筑有多座桥梁和多条河底隧道相连接。从纽约去五大湖地区有全年通航的水道,沟通美国中西部与大西洋沿岸的经济联系,并与沿海运输连接,使纽约处于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由于交通的便利,纽约港的腹地几乎遍及半个美国。例如从西欧各国运往美国内地的工业产品、日用百货和东方的各种货物,都是通过纽约港向美国中西部和中南部各州转运。另一方面,美国各地的农产品、矿产品及一部分工业品也是从纽约港转运到世界各地。仅港区的专用线有上百条,从工业区到码头,从商业区到作业区,每天有300多对列车通往港区,迅速疏运进出口物资。从纽约港进口货物主要有原料、石油、食品、工业品、木材、橡胶、纺织品、水果等;出口货物主要是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农产品等。
纽约港的发展过程,最早的居民点是在曼哈顿岛的南端,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西欧各国殖民者接踵而来。1609年,英国人亨利·哈得孙驾驶帆船,沿河上溯,将这条河流命名为“哈得孙河”,并探明了认为这里到欧洲的航线最近,地理位置优越,是发展通商贸易最有利的地方。1626年,荷兰人用仅仅相当于24美元的一些珠宝首饰,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曼哈顿岛(印第安语“曼哈顿”是“我们受骗了”)。尔后,荷兰人便在这里建筑城堡、教堂、交易市场和手工业作坊,在哈得孙河口修建了许多简易码头,欧洲各地的商人也陆续到此地经商贸易。这便是纽约的前身。当时荷兰人以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名字,把它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英国殖民者赶走了荷兰人,占领了这个小镇改名为纽约。“纽”是英语“新”,“约”就是“约克城”,纽约之意就是“新约克城”。改称纽约后,城市范围扩大,港口贸易不断发展。1686年设市。
纽约是沿着曼哈顿、斯塔滕和长岛以及附近的大陆沿岸建设的。把便利的水上交通与广大的经济腹地相联系,对港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修通了联系哈得孙河和五大湖区的伊利运河,把中西部和大西洋沿岸的经济联系起来,这样就可把中央低地的大量农牧产品和矿产品,通过伊利运河运往纽约;同时也加强了美国与西欧各国的贸易往来。进一步促进了纽约港的发展。19世纪初,世界贸易开始扩大,西欧沿海国家和美国交往增多,海运事业的发展,促进纽约港沿着哈得孙河口与上纽约湾不断发展和扩大,并且建立了好多造船工厂。港区建设与造船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美国海运事业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纽约遭到严重破坏。战后经过修复,定为美国的临时首都,从而成了美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目前纽约是仅次于芝加哥和洛杉矾的全国第三大工业中心,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市区范围不断的沿着海岸线向东(长岛)、向西(新泽西)、向南(港湾区)、向北(哈得孙河与东河)延伸。纽约港的发展趋势是建设大型化的深水泊位与集装箱码头,克服部分港口作业区货物压港与海洋污染问题。
本文标题:纽约港-美国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aigang/2416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aigang/2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