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质学基础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质学基础 > 早第三纪(2)

早第三纪(2)

时间:2010-07-02 20:21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中国早第三纪古地理概况

  (一)古地理轮廓

  中国现代构造和地貌轮廓在中生代末期,即燕山运动以后就基本上奠定了基础。第三纪初期,除台湾尚被海水淹没,喜马拉雅山区仍是通往欧洲的海槽,塔里木盆地西缘以及海南岛和旅顺等濒海地区遭受海侵外,中国大陆已经是山川交错,盆地相间的景象了。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等。中国东部在燕山运动中,由于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壳挤压所产生的扭力,形成一系列NE-SW和NNE-SSW向(新华夏系)的褶皱、断裂以及由断裂控制的大型隆起和拗陷。到了新生代,又在中生代构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东而西,大体可分三个拗陷带:第一拗陷带位于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大部分为海水所淹没;第二拗陷带包括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等;第三拗陷带包括呼伦口尔、陕甘宁(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在拗陷中填充了大量碎屑物质,第三系最厚可达5000m。在拗陷盆地下第三系中聚集了大量石油。此外,在松辽平原中还形成重要的成煤盆地,如东北抚顺煤田就是有名的下第三系煤田。

  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地槽褶皱上升,台湾也脱水而出。这次运动对中国东部也有很大影响,如东北、内蒙古、河北北部等地区沿着断裂都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活动。

  (二)早第三纪地层及有关矿产

  中国第三系以陆相为主,海相沉积仅限于喜马拉雅山、塔里木盆地西缘、台湾局部地区。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影响范围甚广,上下第三系之间常形成不整合接触。

  1.中国东部地区贺兰山-龙门山一线以东地区,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中形成一系列以NE或NNE方向为主的大小断陷盆地,其中填充了很厚的第三系。下第三系因沉积环境不同,自北而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北部潮湿盆地含可燃有机岩沉积中国地台北部边缘(即内蒙古古陆南缘地带),地壳活动强烈,断裂发育,形成若干地堑式断陷盆地,下陷幅度较大,并有多次的裂隙基性喷发活动,形成有名的张家口以北的汉诺坝玄武岩以及晋北、内蒙古等地区的玄武岩(喷发时间因地而异,可从早第三纪至晚第三纪,有的延续到第四纪)。在一些盆地中,例如辽宁抚顺,除底部有玄武岩喷出外,沉积了砂页岩夹煤层和油页岩——这是中国早第三纪的重要煤田和油页岩资源,称抚顺群(e1+2),总厚1000m,富含琥珀、昆虫和植物化石。植物群组合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潮湿亚热带气候。

  (2)内蒙古准平原湖相沉积在海西褶皱带和内蒙古古陆地带,经过中生代长期侵蚀,形成一片地势低平的准平原,其上分布着许多小型湖盆,这里气候湿润,植物茂密,是哺乳动物活动的良好场所。沉积物以棕红色夹灰绿色泥质砂质沉积为主,因地壳稳定,地势高差不大,故无明显山麓堆积,沉积厚度不大,一般为数十米至200m,岩层未遭受重要变动(多水平或微倾斜),富含哺乳类动物化石。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及宁夏一带。

  (3)华北沉降盆地干湿相间的泥砂沉积华北地区经过燕山运动,太行山以西隆起,以东发生拗陷;在早第三纪初由于喜马拉雅运动,断裂影响加剧,又形成许多次一级的隆起和拗陷,在拗陷中普遍沉积了第三系,厚度可达四、五千米;而在隆起地带,则沉积变薄以至消失。

  现以华北平原为例,地层综合剖面如表15-2。这个综合剖面说明:①第三纪形成盆地,总体以沉降占优势,沉积物以湖相细碎屑物质为主,沙二至沙四为沉降最剧烈时期,沉积厚度达3000m;②湖盆多次与海水沟通(海水内泛)和中断,咸水或半咸水和淡水沉积及生物组合成有规律的变化;③反映气候有周期性变化,有时干热,形成石膏、盐及红色岩层、有时潮湿,形成暗色岩及煤线、油页岩、石油等,沙河街组为主要生、储油层;④随着断裂发育,有多次玄武岩喷发活动。

  

  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山麓堆积,如北京长辛店组、河北迁西辛集组、山东中西部官庄组等为代表,主要为粗碎屑沉积。在上升区,如晋南垣曲组、平陆组,湖北汉水两岸东湖组,都代表半干燥河湖碎屑相堆积物,常夹有石膏层。

  (4)华夏山间盆地干旱红色碎屑沉积在两湖、江西、浙江以及云南、两广等地燕山运动时期褶皱山地所形成的山间盆地中,红色岩层分布极为广泛。盆地一般为NE-SW排列,规模不大,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所以气候干燥,堆积了河湖相红色碎屑岩,也常夹石膏、岩盐等矿产。

  (5)南部湿润盆地含可燃有机岩沉积南方沿海地区,如广东茂名、广西百色等,早期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中后期转为湿润,在盆地中堆积了油页岩和煤层。

  上述事实,说明在早第三纪中国东部气候分带现象十分明显,即南北各有一个潮湿气候带,东南部(并可延续到西北)是典型的干燥气候,而华北地区处于干湿二带之间的过渡地带,气候干湿变化显著,有利于形成石油、盐类等矿产。

  2.中国海相下第三系 主要分布于新疆和西藏地区。如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一带,早第三纪时有海水侵入,形成海相沉积;向东到和田一带逐渐过渡为海陆交互相;再东则变为陆相沉积。喀什地区下第三系为泥质灰岩夹膏盐沉积,厚1000m左右。上第三系则转为陆相粗碎屑沉积,厚度很大,可达6000m。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也有类似情况,下第三系厚度约1600m,而上第三系可厚达3000—5000m。说明在喜马拉雅阶段,天山等急剧上升,塔里木、准噶尔等盆地急剧拗陷,而到晚第三纪则愈甚。在新疆、甘肃、柴达木等第三系中常夹有膏盐矿产,但也常形成重要含油层,反映气候条件时有干湿波动。

  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北麓岗巴和定日一带,发现有古新统(宗浦组)和始新统(遮普惹组)海相沉积,以灰岩为主,含有货币虫化石,说明古特提斯海曾经东延至此。

  台湾在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初有海槽纵贯南北,始新统海相沉积厚达9500m,而后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中央山脉,但两侧发生强烈拗陷,继续沉积晚第三纪海相岩层。

  综上所述,在下第三系地层中含有煤、油页岩、石膏、盐、石油等重要矿产。


  本文标题:早第三纪(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zhi/1510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zhi/15109.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早第三纪(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早第三纪(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