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当代科技精华地学卷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当代科技精华地学卷 > 李继亮与碰撞大地构造学(2)

李继亮与碰撞大地构造学(2)

时间:2010-09-18 14:32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李继亮在碰撞造山带研究中的贡献

  在具备了上述的基本研究基础后,80年代初期李继亮转入了造山带碰撞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十几年来他与同事们走遍了中国的造山带,也考察了世界著名的阿尔卑斯、阿巴拉契亚、科迪勒拉造山带和日本岛弧。丰富的野外考察实践是比较大地构造学的最根本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参阅文献,分析世界上各造山带的异同之处, 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李继亮在碰撞造山带的研究中,主要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

    1.大地构造相方法学的建立

    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以前的大地造山幕假说,把造山带统称为褶皱带,对造山带内部没有系统的划分,间或分为优地槽、冒地槽和中央隆起,也有人分为地背斜和地向斜。现在证明,所谓优地槽,乃是增生楔的混杂带,无槽可言;冒地槽则是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中央隆起大都为造山带的核心变质杂岩,包括了变质了的混杂带、仰冲基底和活化盖层。因此,在碰撞大地构造学研究中这些旧术语无法再继续沿用。为了深入研究造山带的内部构造单元,瑞士学者再度启用大地构造相(Tectonic facies)这一术语(Hsu,1991),李继亮则迅速系统地扩展了这一概念,并使之成为研究碰撞造山带的新方法学(李继亮,1992a,b)。

    大地构造相是Gilluly(1919)引入的术语,Kennedy(1955)和Harland(1956)曾再度运用,但是,由于他们都没有确指的研究对象,没有形成分类系统,因而没有得到广泛响应。李继亮针对世界上碰撞造山带的共同特点,把造山带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个大地构造相类,并进一步将它们分成15个大地构造相。这种分析方法,由于其识别步骤简单和可操作性强,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编绘了中国显生宙板块构造图

    板块构造被引入中国以来,许多学者都想编绘一张全国的板块构造图。然而苦于没有适当的表达方式,大都中途改变初衷,易为其他名称。大地构造相的出现,解决了板块碰撞边界造山带的表达方式,使编绘中国板块构造图从设想变为可能。

    1988~1993年李继亮与他的研究组同仁及瑞士合作者考察了中国绝大部分造山带,并与世界上典型造山带对比后,于1993年编绘出1∶500万比例尺的中国显生宙板块构造图。这是国内外第一张用大地构造相表示的板块构造图,表达了组成中国大陆的各个小陆块、三种不同类型的碰撞造山带及其内部构造、碰撞作用的时代和碰撞后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沉积作用。这幅第一代的大地构造图不久就会面世,将会对中国的大地构造学、特别是造山带研究起重要推动作用,也将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

    3.发现了增生弧型碰撞造山带

    1990年在穿越天山冰大坂剖面时,李继亮观察到巨大的花岗岩体上包裹了很多镁铁—超镁铁岩、复理石和硅质岩顶垂体。室内研究表明岛弧型花岗岩包裹了混杂带的各类岩石,暗示出岛弧逐渐向混杂带方向增长。李继亮将它称作增生弧大地构造相(李继亮,1992a,b)。同年,土耳其学者 Sengor(1992)发表了关于 Altaid(或Turkic)型造山带的论文,阐述的是同一现象。这种增生弧型碰撞造山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发育,如天山、祁连—巴颜喀喇、松潘—甘孜、兴安—阴山、秦岭、桂西、云开—十万和赣南等造山带。这类造山带的发现和研究使我国碰撞大地构造学研究将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4.论证中国东部属于特提斯构造域

    在研究中国东南地区岩石圈构造演化过程中,详细的中尺构造测量表明显生宙时期的推覆体都向西仰冲,表明了向东的消减作用;前陆褶皱冲断带均分布在混杂带以西,而且古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都向东变深。这些研究成果均表明白垩纪中期及其以前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没有受到太平洋的向西的消减作用;台湾的新生代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的造山作用,也是与菲律宾板快的相互作用,而与太平洋板块无关。

    黑龙江的那丹哈达岭晚中生代造山带,西边的双鸭山—鸡西带是前陆褶皱冲断带,东边的虎林混杂带冲断到双鸭山—鸡西带子上,反映了向东的消减作用,表明属于特提斯构造域的造山作用。

    这些研究改变了把中国东部看作环太平洋带的传统概念,对于研究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和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标题:李继亮与碰撞大地构造学(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xue/2014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xue/20144.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李继亮与碰撞大地构造学(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李继亮与碰撞大地构造学(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