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
这是地洼学说内核的外延部分。地洼区的发现给人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检查关于地壳演化规律的以往结论。陈国达根据地洼区是一个后地台阶段新型活动区这一认识,加以引伸,进一步提出关于地壳演化规律的新理论。该理论阐明:根据上述几个已知构造单元之间的历史生因关系和转化顺序,可以看出地壳发展阶段不止二个而是多个,即在地槽阶段→地台阶段之后还有地洼阶段。并且,更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槽阶段也不是地壳发展历程的起点,在地槽区出现之前已经有若干个更老构造单元出现过。地槽区显然是由一个老的稳定区转化而来的。另一方面,地洼区也并非地壳发展过程的终点,因为地洼区晚期的活动性已逐渐减弱,显示将有可能转化成为一个新的稳定区。由此可见,地壳发展的历程,乃是由活动区同稳定区之间的互相转化来表现的。但是不同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表明:后成的构造单元,无论是活动区还是稳定区都与以前的不同,而是具有更为复杂的结构,代表更为高级发展阶段的产物。这又说明,这个发展历程是由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总的说来,这是按照“否定之否定”法则,螺旋式上升前进的过程,称作动定转化递进律。
2.壳体概念
这是地洼学说第三个组成部分,在理论结构中为第一个外层。它是陈国达为了把地壳(岩石圈)的演化与运动统一研究而提出的具有时空结构的综合性超级构造单元。它们是组成地壳的胞体,既在演化又在运动。它们在地壳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先后不一的在不同地域出现,沿着各自的诞生、成长、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历程,逐步组成了地壳。它们组成地壳后,仍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它们由数目不一的体制构造单元组成。
3.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
这是地洼学说的第四个组成部分,在理论结构中为第二个外层。它是陈国达根据各个壳体演化运动过程中出现的热动力事件变化情况与大地构造体制更替的对应关系而提出的,用以探索壳体演化运动的根本原因和力源机制的假说。其主要论点为:地壳及其中的壳体之所以分异演化和它们的演化历程之所以通过动定转化、交替更迭、递进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壳体内部及整体运动和壳体中有关构造之所以形成的主要力源机制,均主要来自地幔物质和温度的不均一性所引起的地幔蠕变及流动。前者是由于一个地区的地幔蠕动的速度及提供热能多少的变化,即活跃期与宁静期交替,以及由此导致岩石圈的相应部位获得并积累热能的增减交替所致。后者则是由于一个地区的地幔动力场的状况及其变化,并因此牵引岩石圈的有关部位发生相应的应力场和运动方向变化的结果。
4.递进成矿理论
也称地洼成矿理论,为地洼学说的第五个组成部分,也是该学说直接服务于找矿的应用基础部分;在理论结构中为一重要的、最活跃的外层。它从地壳演化的递进律这个新的思路阐明成矿作用的演化是与地壳演化同步的,即也是遵循动定转化、递进发展这个规律的,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找矿思路。主要论点有:地洼型成矿作用与地洼型矿床;矿产的继承性与成矿递进性,成矿叠加现象;后期成矿作用对先成矿产的叠加、改造与再造、富化与富集,多因复成矿床;地幔成矿作用、幔壳矿床、深部构造控矿等。
5.衍生学科
已有:构造地球化学、构造地球物理学、成矿构造学及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
四、社会意义
陈国达的地洼学说,特别是其中的内核原始部分和外延部分,以及外层的应用部分,对于大地构造学及成矿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突破了自1859年以来关于地壳构造单元只有二个、“非槽即台”的传统认识,证明还有更多构造单元。这就能够比较符合实际地解答了世界上许多像中国东部那样地区的复杂的地壳演化史及现阶段大地构造体制问题,从而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推动了一些有关学科,如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新构造、地震、地貌等的不少问题,按照多构造单元的角度重新研究。
2.突破了认为地壳演化只从地槽阶段到地台阶段的以往认识,证明了这个过程是多阶段的,并且遵循动定转化、递迭前进这个规律,从而开辟了新的思路,促使一些有关问题,如地壳运动、地史、古地理、古生物演化、地震的时空规律等,按照多发展阶段及递进演化角度重新研究。
3.突破了成矿大地构造类型只有槽台二型的以往认识,证明还有活化型(地洼型)及其他类型,并且成矿作用的演化是遵循递进规律的,在矿床成因类型中又增加了多因复成矿床的认识,从而引起研究者从新的角度去研究矿床成因、矿床类型划分、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这有助于扩大已知矿床储量和发现新矿床。
由于地洼学说的上述贡献,它已被列入《世界科学史技术史大事典》年表(1983,日本伊东俊太郎);被认为是“决定”“现阶段地质学发展”的“两个新学说”之一(1977,前苏联I.N.Tonson)。陈国达因此也被推崇为“我们学说的第一代引路人”(1983,前苏联A.D.Scheglov院士)。美国《经济地质》刊文评价地洼区成矿重要性时指出:“功劳归于中国的陈国达……”(1976,E.A.Alexandrov)。
本文标题:陈国达与地洼学说(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xue/2013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xue/2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