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球科学导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球科学导论 > 内营力与构造地貌-地表形态(2)

内营力与构造地貌-地表形态(2)

时间:2010-10-03 15:19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1.2 构造地貌

     

     

    其形成、发展都与大地构造作用有关的地貌称大地构造地貌,或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可以由地壳构造运动直接形成,如构造运动隆起形成的山地、台地或构造运动拗陷形成的平原、盆地等,它们的形成和分布,同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方向、受力性质有关,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或活动构造地貌。还有一种构造地貌,是指构造运动以后又受外力剥蚀而成的地貌,如背斜山、向斜山、背斜谷和向斜谷等,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次生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就其规模大小可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大陆和海洋两个大的地貌单元;第二级是指大陆上和大洋底的地形起伏,如陆地上的山脉、平原、高原、盆地;洋底的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及海洋中的岛屿等。第三级主要是指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后所反映的地貌特征,如单面山、背斜山、向斜谷以及火山锥、熔岩台地等。通常把第一级称为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称为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称地质构造地貌。

    (1)全球构造地貌

    全球构造地貌是指大陆与洋底。一般来说,海岸线为陆、海的分界线。但从固体地球表面形态起伏和地壳结构来看,陆地与洋底之间的浅海区为一过渡性的大陆边缘地带。因此,全球构造地貌实际上分为大陆、大陆边缘和洋底三大部分。

    全球陆地面积1.49×108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29%,海洋占71%。大陆地壳(陆壳)比大洋地壳(洋壳)厚,平原地区地壳厚约35km左右,山地高原区约60~70km。大陆边缘是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浅海海底,成带状围绕在大陆四周,面积约81×106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洋底是指水深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全球洋底平均深3800m,面积2.81×108km2,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地壳厚度比大陆地壳薄,一般仅5~10km。

    (2)大地构造地貌

    大地构造地貌包括大陆内和洋底上的大地貌类型。前者包括山脉、高原、盆地、平原等;后者包括海岭、深海平原和海沟等。这些地貌的形成虽然受构造运动所控制,但同时也受到外营力的改造。

    ①构造山系和大陆裂谷 构造山系和大陆裂谷都是大地构造运动形成的大陆上最显著的两个大地貌类型,前者表现为高大隆起的山系,后者表现为拗陷的断陷谷地。

    构造山系的形成,大都经过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因此,构造山系具有以下一些特征:a.时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不同时期的挤压而发生复杂的褶皱,且有不同时代的多期的岩浆侵入体;b.构造山系的山体边界常可见到大规模的断层,断层一侧常形成断陷盆地;c.山地呈断块差异抬升,可发育成多级夷平面;d.构造山系分布地区常有地震和火山活动。

    世界上构造山系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带:a.环太平洋带,主要有北美至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沿岸及边缘海外围的岛屿上的山脉;b.略呈东西向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主要有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上的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阿特拉斯山。

    大陆裂谷是由于大地构造运动形成的断陷谷地,其宽度大多为30~75km,少数可达几百公里,长度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裂谷常可积水成湖,如贝加尔湖。

    ②高原与平原 地形比较平坦,一般海拔在200m以下的是平原,超过1000m的是高原。

    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力侵蚀切割微弱的结果。而高原边缘地带则在构造抬升过程中受到强烈侵蚀,常表现为深受切割的陡坡。坡麓地带则堆积了来自高原边缘被侵蚀下来的粗碎屑物。在构造抬升过程中,高原内部的构造活动也不一致,致使高原面上地形复杂化,如青藏高原上形成几条近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山间盆地。

    平原的形成正与高原相反,它是在构造沉降过程中不断从外围得到大量碎屑物的堆积而形成的。在构造沉降过程中,平原内部还可以有其他形式的构造活动,如我国华北平原在构造沉降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内部的断块活动。

    ③盆地 盆地是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它和周围山地是同一盆山耦合构造成因的产物。强烈的升降差异运动,使周围山地抬升迅速并同时受到强烈侵蚀,导致盆地内部堆积巨厚的粗粒沉积物;相反,升降差异运动不甚强烈,则盆地内部接受堆积的沉积物较薄、较细。如果一个盆地经过一段堆积期之后发生构造反转,上升转变为侵蚀切割地区,从而结束了盆地演化历史。

    以上四类地貌属于大陆上的构造地貌。海底构造地貌主要可分为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海底高原等(见第五章1)。
  本文标题:内营力与构造地貌-地表形态(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ke/2116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ke/21168.html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内营力与构造地貌-地表形态(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内营力与构造地貌-地表形态(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