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海洋
通常人们把海和洋看成同一类事物,并称之为海洋。实际上海与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洋是指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又称为大洋或世界大洋。大洋具有深度大、面积广、不受大陆影响等特性,并且有稳定的理化性质、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而海则是指位于大洋边缘,被大陆、半岛、岛屿或岛弧所分割的具有一定系统特征的水域。它们是大洋的附属部分,面积和深度都比大洋小得多。它一方面受大洋主体部分的影响,同时又强烈地受到大陆的影响,海的理化性质也不象大洋那样稳定。
世界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它们的面积、深度如表7—3。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大洋。除北冰洋之外,其他三大洋在南半球连在一起。
3.1 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1)海水的化学组成
海洋水(以下简称海水)是指含有多种溶解固体和气体的水溶液,其中水约占96.5%,其他物质约占3.5%。海水中还有少量的有机和无机悬浮固体物质。目前已测定或估计出含量的溶解在海水中的化学元素约有80种,主要成分见表7—4。海水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有氧和二氧化碳。
随着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物和农药、化肥通过江河排入大海。航运事业的发展和石油运输,每年有数百万吨以上的原油、机油泄漏到海洋之中,使海洋受到污染。局部海域已严重污染。
(2)海水的盐度、温度、密度和颜色及透明度
海水的盐度 海水的不断运动,使不同区域中海水主要化学成分趋于均匀。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就海洋表面而言,盐度主要与降水量、蒸发量有关。降水量比蒸发量大的海区,盐度小;反之盐度大。北半球夏季平均海面盐度分布如图7—2。全球海洋表面盐度以副热带海区最大(大西洋在37‰以上,南、北太平洋也分别在36‰和35.5‰以上,印度洋为35‰),向赤道和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小,南极海区小于34‰。最高盐度值和最低盐度值多出现在大洋边缘的海域中,如红海北部高达42.8‰。波罗的海的含盐度只有15‰,其北部的波的尼亚湾更低至3‰左右,称为淡化海。渤海的含盐度为24‰,也较淡化。
海水温度 海洋水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洋热能不仅驱动大部分的大洋环流,而且还制约着海洋生物系统运转的速率。海洋的热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辐射能。有人估计到达海面的太阳总辐射的年总量达12.6×1020~13.6×1020kJ。其中8%被反射回大气,其余为海水吸收,其中60%为表面1m深的海水所吸收。故此海面温度较高。海洋表面年平均温度多在-2~30℃,但在太平洋西部赤道两侧为最高,形成著名的西太平洋暖池。全球海洋年平均水温为17.4℃,比全球年平均气温14.3℃高出3.1℃。海洋表层温度分布不同,低纬度温度高,向高纬度减小。最高水温区在赤道海区,较赤道偏北一点。海洋温度除有水平差异外,还向深层减低,但上层减低快,下层减低慢,甚至趋向均匀。温度随深度而迅速降低的大洋水层称为温跃层(thermocline)。海洋温度与海面气温有密切关系,参照图6—4、6—5海面气温分布可以了解海面温度分布的基本规律。
海面温度有日、年变化。在大洋中心地区温度日变化不到1℃,最高温度滞后于太阳辐射最强的时间长,北半球一年中以二月和八月为最低和最高温时间,南半球反之。
海水密度 海水的密度比纯水大,约为1.022~1.028g/cm3。它随温度、盐度和压强而变化。温度升高时密度减小,盐度增加时密度增大,气压加大时密度增大。纯水以4℃时密度最大,当盐度为24.7‰时,最大密度的温度与结冰温度为-1.332℃。通常情况下海水盐度为34.6‰(死海盐度最高,达300‰),所以,最大密度的温度比结冰温度低。
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海水的颜色决定于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海水对太阳光中波长较长的红、黄光吸收较强,而对短波蓝、紫光则散射较强,所以海水多呈蔚蓝色。如果沿岸海水中悬浮颗粒较多或水生生物较多,则颜色呈黄、棕或绿色。
海水的透明度以直径30cm的白圆盘投入海水中可见深度来表示。海水的颜色、水中悬浮物、浮游生物、海水的涡动、入海径流,甚至天空的云量都对海水透明度有影响。一般近大陆的海水透明度低,愈近大洋中部透明度愈高,如大西洋中部的马尾藻海的透明度达66.5m,中国黄海的透明度只有3~15m。
本文标题:海洋-水圈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ke/2116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ke/2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