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火山灾害
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构造-岩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岩浆在高温高压下形成时,一般呈潜柔状态,与所处环境保持平衡。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圈破裂,导致上覆岩石的静压降低,塑性的岩浆变为液态,从较深处的高压区向地壳浅层的低压区运移,于构造薄弱部位冲出地表,形成火山爆发。
火山爆发的直接致灾方式有火山泥石流、火山碎屑流、火山熔岩流、火山灰云和有毒性气体排放等。比如,火山喷射出大量的气体、液体和火山灰,呈蘑菇云状柱体升上天空,称作普里宁式喷发柱。其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挟带着火山灰等物质形成泥雨再降落到地面,可引发火山泥石流;火山口附近被炸碎的岩石和部分射入空中的岩浆冷凝后落下,可形成火山碎屑流;溢出地面的岩浆自火山口顺坡而下,形成炽热的火山熔岩流;大量的火山灰遮云蔽日,随普里宁柱的蘑菇云飘移,形成火山灰云;火山喷发后空中弥漫的有毒气体,可以窒息生命,等等。爆发事件的水淹火燎,泥裹烟薰,其危害强度足以吞噬所经之处的一切。著名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导致庞沛古城彻底毁灭,是典型的实例。除此之外,火山喷发还常常伴随或诱发地震、海啸、爆炸、火灾、崩塌等灾害,更加剧了对建筑物、道路、桥梁、农田、森林和城市设施的毁坏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
历史上直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火山爆发是1883年5月20日到8月27日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活动。该火山位于爪哇和苏门答腊之间,巽他海峡中的喀拉喀托岛上,火山在爆发前原来的高度为813m。猛烈的火山爆发引发了强烈的地震、海啸和山崩,不仅火山不复存在,喀拉喀托岛面积的三分之二也被崩裂落入海中,余下的三分之一被厚达90m的熔岩和火山灰覆盖,岛上原有的一切生命活动就此终止。海啸激起的巨浪则吞没了邻近一些岛屿上的许多村庄,造成50000余人死亡。
在历史上,火山活动虽然不如洪水、台风那样频繁,也不如地震造成的生命伤亡那样惨重,但一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对生态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却是所有自然灾害中最为显著和有效的。如1991年6月15日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为近百年来最强烈的一次火山爆发事件),大约有超过2千万吨的SO2随普里宁柱进入平流层中18~30km的高度。在SO2转化为H2SO4的过程中,平流层臭氧的光解速度增快,生成却受到抑制,从而使臭氧含量明显下降。与此同时,进入平流层的火山喷发物还随着纬向风而运动,半年后即扩散至全球范围。火山灰反射掉相当一部分太阳能,使次年即1992年成为近61年中大陆温度最低的一年。并且在其爆发以来,全球的大气环流和降压水场、风场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的专家认为,仅这一次火山爆发事件的影响,就足以抵销近百年来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升温效应。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火山灾害的减灾研究中,一般要先区分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死火山是保留着火山形态和物质,但在人类历史上至今从未活动过的火山;休眠火山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活动,但现今则处于“休眠”状态者;活火山是现在还在活动或有明显活动迹象的火山。后者无疑是最为危险的火山类型。
本文标题:地震、火山和海啸灾害-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ke/2114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ke/2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