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陆漂移
魏格纳于1880年11月1日生于德国柏林,1905年获柏林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一生酷爱探险和飞行,1930年10月30日在对格陵兰岛的第4次探险考察的途中,在零下65℃的酷寒里,遭遇冰雪袭击而不幸遇难。魏格纳的同伴在悼念魏格纳的悼词中写道:“他经常经过深思熟虑以后说:‘结果肯定会这样’,而在多数场合,他的预言都是正确的。”
魏格纳作为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他的大陆漂移猜想(魏格纳猜想),最初(1910年)是在他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图3.1)及对锯齿状吻合关系感到惊奇而引发思考的,这正像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启发他思考引力问题一样。之后他广泛涉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大地测量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形成和发展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说的首篇论文《大陆的起源——关于地表巨型特征大陆与海洋的基于地球物理的新概念》发表于1912年,1915年又公开出版了著名的《大陆和大洋的起源》(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 und Ozeane)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完整的大陆漂移说已经诞生于世,其时魏格纳年仅35岁。
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层之上。石炭纪时全球只有一个统一大陆Pangaea(泛大陆)和一个围绕大陆的统一海洋Panthalassa(泛大洋),此即为1个大陆加1个海洋,所谓地球科学的(1+1)问题。之后到侏罗纪时,泛大陆开始分裂和漂移,最后转变为现今的海陆分布态势(图3.2)。大西洋、印度洋都是在大陆分裂漂移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则是泛大洋的残余。
细点为浅水淹没的陆地;斜线为洋底大陆漂移的主要趋向,魏格纳认为,一是“离极运动”(漂移),即“南极离散运动”;另一是“向西漂移”。在漂移过程中,大陆的前缘因受到挤压而形成褶皱山系,比如非洲、印度和欧亚大陆之间的阿特拉斯山—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阿特拉斯山和阿尔卑斯山可以认为是喜马拉雅山的延续部分);南、北美洲西海岸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这个山系从阿拉斯加一直延伸到了南极洲。澳洲板块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及拖曳作用而脱落下一些落伍的小陆块及小碎片,形成了一连串的岛屿和浅滩,如澳大利亚东面的新西兰岛;非洲东南面的马达加斯加岛,印度东南的斯里兰卡岛,中美洲东面的古巴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以及包括日本和菲律宾列岛在内的东南亚岛弧,都是由于跟不上大陆向西漂移速率的落伍部分,且落伍愈远,岛屿愈小。此外由于大陆主体向西漂移而使格陵兰和南美洲的南尾端向东弯曲。
上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设想,在1912年提出后,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在欧美引起广泛讨论,但由于当时所提出的作为大陆漂移驱动力的离极力和潮汐摩擦力太弱,不足以驱动陆块漂移,不像是大陆漂移的根本原因;硅铝质陆块也不能在坚硬的硅镁质层上漂移,也成为大陆漂移说的一个主要障碍;加之当时许多地质证据都是来自南半球,因而这一设想没有能被北半球的地质学家,特别是欧美的地质学家所接受。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越来越多的古地磁资料表明,大陆相对于地极位置发生过重大改变,地球上最大的山系在海底上地幔低速层及其缓慢流动的塑性性质,以及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地质研究资料的积累,才使许多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开始认真接受大陆漂移的科学设想。
大陆漂移设想的精髓是地球活动论(mobilism),它的提出是对地球固定论(fixism)的挑战。固定论认为大陆是永存的,恒定不变的,从未移动过的,至多是在有限范围内的原地沉陷与隆起而已!然而事实是我们人类今天仍然生活在各个不同的漂移大陆上,尽管那时设想的大陆漂移图景及漂移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佐证和完善,但它从根本上纠正了大陆固定和海洋永存的谬误,开创了人类对地球演化认识的新纪元。
本文标题:魏格纳及其大陆漂移说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guan/2432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guan/2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