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百科全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理百科全书 > 广东省(Guangdong sheng)(4)

广东省(Guangdong sheng)(4)

时间:2010-01-29 02:48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唐代建置岭南道、广东属之。唐开凿大庾岭道,使广东与北方联系加强。
矿冶、纺织、陶瓷、造船等手工业大发展,商贾发达,人口猛增。天宝元年
(742)人口达93 万人。国外商人来粤贸易盛况空前。安史之乱以后,
北方人口又大量移入广东。唐末,因避战乱,相继有人漂流到南洋各地谋生。
此后,出国华侨遂被称之为“唐人”。
宋初,岭南道改为广南道,后又改道为路,继而又分为东、西两路。广
东一名由此简化而成。宋代奖励农业,兴修水利。北宋时广东较大规模的水
利工程达16 宗,南宋时则有24 宗。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筑堤围垦,著名
的有高要的长利围、赤项围、金安围,高鹤的泰和围,南海的罗格围、桑园
围,博罗的苏礼龙围,东莞的福隆围,韩江的三利溪等。至此,经营范围不
断扩大,粮食大增,广州始成一大米市,广南东、西两路大米云集于此,再
经海路远销至闽、浙。北宋末年,北方受辽金侵迫,人口再次大规模南迁,
至南宋时更加显著,故广东客户甚多。现居住粤东一带的客家,其祖辈多为
宋代从北方移入者。
元代由于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的进一步开发及雷州半岛的屯垦,广东
经济重心遂由历来的粤北韶、连二州逐渐移向沿海。珠江三角洲蔗糖业已甚
发展,蚕桑广布,人口密度开始超过粤北山区。
明代珠江三角洲筑堤围垦颇有成就。佛山是全国闻名的制铁中心。潮汕
平原吸引大批闽人前来开垦,潮州府人口随之大增。甘薯在明代由国外传入
广东,耐旱高产,因而很快普遍种植。16 世纪后,欧洲商人东来者渐多,率先者为葡萄牙,继有西班牙、荷兰和英、法等国。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葡萄牙以租借名义强占澳门。
清乾隆年间,广东经济全面发展,广州、惠州、潮州等地为制糖中心,
所产蔗糖远销内地各省并输出南洋各国。佛山、汕头、琼州等地形成纺织业
中心。全省人口随之大增,至道光十九年(1839)人口达到2286 万,跃居为
中国人口最多省份。康熙年间已有暹罗国米运入粤。到嘉庆、道光年间,省
内粮食日缺,需靠洋米解决粮食不足。
1840 年广东为鸦片战争的策源地。1842 年香港被英国侵占。以后广州、
汕头、江门、惠州、拱北等城市被辟为对外开放商埠。广九(广州—九龙)、
广三(广州—三水)、粤汉(广州—汉口)、新宁(台山县斗山—新会县北
街)、潮汕(潮安—汕头)铁路先后修筑,广东经济剧趋半殖民地化。制茶、
制糖、纺织、铁器等手工业陷于萎缩和衰落。蚕桑、甘蔗、麻、花生等经济
作物和柑橘等水果面积渐趋扩大。但因洋米、洋纱进口量大,严重影响本省
稻米种植和手工业发展,民不聊生,出国谋生者日众。从20 世纪初至20 年
代末,为人口向国外迁移的极盛时期。出国谋生的华侨年达数万至数十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民族资本工业曾一度勃起,缫丝业、织布业、针织业、
橡胶等发展较快。但1931 年后,人造丝和日本丝充斥国际市场,广东蚕丝业
日渐凋零。抗战期间全省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人文概况
广东为中国对外经济的南大门,中国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地区,又是
全国重要蚕桑、海洋渔业生产区之一。省内有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
人口与民族广东人口总计6282.9236 万缺东沙群岛人口数),人口密度
为每平方公里353 人,较全国人口密度大3 倍。汕头地区人口密度最大,每
平方公里899.7 人,其中澄海县达1706.84 人。而粤北山区的连山县平均每
平方公里仅79 人。全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36.77%。
全省除汉族外,尚有黎、瑶、苗、壮、回、满、畲等52 个少数民族。汉
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9.41%左右,少数民族人口约占0.59%。其中,瑶族
多分布于连南、连山和乳源山区;壮族则集中于连山、怀集等县,风俗习惯
已与汉族相似;畲族分布于粤东的凤凰、莲花、罗浮等山区。回族主要分布
  本文标题:广东省(Guangdong sheng)(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ike/906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ike/906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广东省(Guangdong sheng)(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广东省(Guangdong sheng)(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