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修通,长江下游和沿海一带的纺织、卷烟、机械等工厂的迁入,促进省内
棉花、苎麻、烤烟、茶叶等的大面积种植。贵阳、遵义、安顺成为省内三大
经济中心。抗战胜利后,随工厂东迁和美货倾销,贵州经济迅速衰落。直至
20 世纪50 年代前夕,贵州的经济仍属单一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人文概况
人口贵州开发较晚,自明清以来人口方有显著增加。20 世纪50 年代以
后,人口增长较快。60 年代中期,外省迁入的厂矿较多,因而人口增长更快,
1964 年全省人口达1714.55 万人,到1982 年已达2855.29 万人,比1949 年
增长了一倍,年均递增2.15%,高于全国人口平均递增速度。1990 年全省人
口3239.1066 万,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8.93%,城镇人口增长也快。
全省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184 人。省境中部、北部和西北部人口较密;
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广人稀,少数民族比重较大。贵阳、安顺、六枝、
普定和毕节的山间盆地、河谷坝子区,每平方公里为250~300 人,人口最密;
修文、清镇、黔西、织金、遵义、仁怀、凯里、玉屏、思南等河谷、丘陵地
区,每平方公里200~250 人;黔南、黔东南山区每平方公里在百人以下,人
口密度最低;其余地区人口密度在100~200 人。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与农业开
垦历史早晚和移民路线密切相关。近代伴随交通和工矿业的发展,人口向贵
阳、遵义、安顺、六盘水、都匀、凯里等交通沿线城市集中。
民族贵州是多民族杂居的省份。除汉族外,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土家等,1990 年人口
1123.6546 万,占全省总人口31.48%。省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乌江以南地
区,具有居住分散,分布面广,多杂居或小聚居的特点。苗族约占少数民族
人口的近32.81%,以黔东南、黔南的苗岭山脉、清水江流域较集中;布依
族占22.05%,主要分布于黔南、黔西南的南、北盘江、红水河、涟江流域;
侗族占12.46%,主要聚居于黔东南天柱至从江一带;壮、瑶族分布于黔桂
交界地区;彝族分布于黔西的威宁、赫章、水城、毕节等地;回族集中于威宁、普安、兴仁、安顺、贵阳等市镇;水族集中于黔南三都自治县及与独山、
都匀相邻地区;仡佬、满、白族、土家族与汉族的居住区无大差别。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一倍多,年均递增2.33%,高于全国和全省
的增长速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经济概况贵州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大。但由于开发
较晚,交通闭塞,20 世纪50 年代以前全省以农业为主,基本无现代工业,
生产落后。50 年代以来,现代工业有相当发展,尤以煤炭、电力、有色冶金、
机械和卷烟等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油菜、烤烟和
茶叶的产区。
农业贵州农业自然条件多样,利于大农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一直以种
植业为主体,林收副渔近年虽有所发展,但其所占比重仍较低,发展潜力很
大。
全省耕地约有186.25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57%。土地垦殖利用
程度一般北部高于南部,河谷平坝区高于丘陵山区。如开发较早的贵阳、安
顺、遵义、毕节等地及赤水河谷、乌江河各地带,垦殖指数在30%以上;开
发较晚的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山区,垦殖指数最低,平均在10%以下;其
余地区垦殖指数约为10~20%。耕地中,58%为旱地,42%为水田。水田分
布从东南向西北,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渐减:旱地的分布则恰相反。故省境东
南部为稻作区,西北部为旱作区,中部为水旱兼作区。全省大部分地区实行
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制,低热河谷年可三熟,“高寒”山区为一年一熟制。
①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约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2.6%。以水稻、玉
本文标题:贵州省(GuizhouSheng)(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ike/906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ike/9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