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原(GuizhouGaoyuan)
中国高起于广西丘陵和四川盆地间的亚
热带喀斯特化高原。介于北纬24°35′~29°15′,东经103°35′~109
°35′。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面积17.636 万平方公里。平
均海拔约1000 米(1000 米以上占56.1%)。除分布于北部的大娄山、东北
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和东南部的苗岭都高达1500~2600 米以上外,呈由
东向西逐级升高(500~800、1200~1400、1800~2400 米)的梯级状大斜坡
和由中部向南、北逐渐倾斜。河流亦由西、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呈帚状散
流,河流溯源下切侵蚀强烈,地面起伏较大,高原地貌已具山原特征。
地质地貌与水文除了黔东南的江南古陆为元古代轻变质岩,基底构造层
大片出露,形成了侵蚀剥蚀山地丘陵地貌外,高原其余地区沉积了自古生代
至中生代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盖层,碳酸盐岩层出露面积达贵州省
土地总面积的73%,最大厚度达8500 余米,占盖层岩层厚度的80%。喀斯
特广泛发育,喀斯特地貌多样,且表现出水平分布的条带性和垂直分布上的
多层性。
贵州高原受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自第三纪末大面积上升,第四纪表现
出更大的速率。大面积、大幅度、间歇性地自西向东掀斜上升并伴以局部较
强的断裂隆起和盆地的相对下降,造成高原内断块山地和断陷盆地并使高原
面发生显著变形。高原上升幅度可达500~1000 米或更大,河流的溯源侵蚀
和下切强烈,加深了原有河谷,形成新的峡谷系统。高原第三纪形成的夷平
面受到肢解,表现为山岭纵横,地表崎岖,俗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在大
的分水岭和河流上游,河流溯源侵蚀尚未到达,高原面保存完好,谷宽水缓,
地面平坦。石灰岩山地普遍发育喀斯特地貌。由主要分水岭到深切峡谷,表
现出由峰林(残丘)溶盆(平原)→峰丛谷地→峰丛洼地有规律的更替变化。
在地貌类型变化的交界处往往地表河及地下河都发生坡折,同时出现裂点,
闻名中外的黄果树瀑布即为一例。
气候贵州高原为高原型亚热带气候,主要特征为:①冬天严寒夏无酷暑。
大部地区年均温14~16℃,最热月均温22~25℃以下,最冷月均温多在5℃
以上,极端最高温多不超过38℃,极端最低温很少低于-8℃,年较差在20
℃以下,10℃以上的活动积温大部地区达4000~5500℃,生长期达230~270
天,南部海拔较低的河谷盆地可达5500~6500℃,生长期长达290~300 天
以上,有霜日仅10~15 天。②多阴雨,日照不足。年降水量多在1100~1400
毫米,由西北往东南递增。大部地区雨日在160 天以上,小雨多,占全年总
雨日80%。因多阴雨,故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日照特少,多数地区年均日照1200~1500 小时,日照率仅25~30%,
为中国日照较少地区之一。
动植物与土壤贵州高原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发育红壤、黄壤。
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具东西和南北过渡特征。东部湿性常绿
阔叶林,树种多华中区系成分,常见有大叶锥栗、甜槠、香樟、木荷及针叶
树马尾松等。西部干性常绿阔叶林多云南区系成分,常见有滇青冈、滇锥栗、
元江栲、滇黄栎、云南樟、西南木荷及针叶的云南松、滇油杉、滇柏与威宁
短柱油茶、矮杨梅动物也由华中、华南区系的花臭蛙、黑背白环蛇、红腹锦
鸡、华南兔过渡到西南的无指盘臭蛙、双全白环蛇、白腹锦鸡、高原兔等。
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带性。如黔东北海拔2572 米的梵净山便有5 个分带:500~1300 米为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带;1300~1800 米为常绿阔叶、落叶混
交林山地黄棕壤带;1800~2100 米为落叶、阔叶林山地黄棕壤带;2100~2350
米为亚高山针叶林灰棕壤带;2350 米以上为矮林灌丛草甸土带。
经济概况贵州高原是中国苗族、布依族及侗、水族主要分布区。汞、煤、
本文标题:贵州高原(GuizhouGaoyuan)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ike/906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ike/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