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近,秦王朝一直把它作为统治西南地区根据地而着力经营。公元前250
年,李冰在总结劳动人民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兴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
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大减,又有灌溉航运之利,经济面貌发生了
很大变化,于是“蜀沃野千里”,谓之“天府”。四川盆地其余地区经济也
有发展。
汉初,随其统治势力扩张,雅安地区和西部高原雅砻江下游、安宁河流
域开始有汉族农民开垦。同时,井盐开采也迅速扩大。西汉中期,井盐产地
已有今巫山、忠县、云阳、成都、邛崃、仁寿等14 处。重庆、云阳、奉节等
地的柑橘业也有一定规模。经秦汉两朝的开发,不少地方已“家有盐泉之井,
户有橘柚之园”。成都与洛阳、邯郸等同为汉代名城。
秦汉以后,四川经济曾经多次兴衰。如西晋末年,受北方战争影响,省
内许多地方一度荒芜;唐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曾为封建帝王的避难场所;
宋末元初四川战乱频繁,人口锐减,经济衰退。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正
式建置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省治设成都。明称四川布政使司,今
四川省境除西部高原一部分为吐蕃(藏族)聚居外,均入四川行省版图。清
始称四川省,辖境远达理塘、巴塘,今四川南部与滇、黔两省边界基本确定。
清初,曾招集湖广人民入川垦殖,自康熙六十一年(1722)至乾隆十八年
(1753)数十年间,耕地面积约增加1 倍。其后,蚕桑、纺织、蔗糖、造纸
等生产也有发展。到1800 年,雅州(雅安)、眉州(眉山)、嘉州(乐山)、
资州(资中)、顺庆(南充)、重庆等地已成为重要蚕丝产区。手工织布成
为川中、川东农家重要副业,川布销往贵州等地。内江甘蔗种植面积扩大,
建立了规模达数百人的糖坊多座。夹江、洪雅、峨眉、乐山、合川等地的土
纸行销鄂、豫、陕、甘诸省。此外,犍为、富顺等地的制盐业和威远的炼铁
业亦具相当规模。清道光年间,峡江两岸纤道的开凿,使川江木船在中、低
水位时可以通航,从而促进了四川与长江中下游的交通联系。但西部高原地
区经济仍极落后。
1840 年鸦片战争后,重庆、万县先后被英、日辟为商埠。帝国主义和国
内买办于1898 和1901 年相继开辟了川江和岷江下游的轮船航线。20 世纪20~30 年代,又先后修筑成渝、川陕、川黔、川康等公路。从此,四川特别
是沿江地区殖民地性商业随之发展,桐油、生漆、猪鬃、生丝、药材、榨菜
等土特产和工业原料大量输出,棉布、百货等工业品大量输入。随贸易额增
长,重庆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沿江的万县、沪州、宜宾、乐
山等商业城镇规模也显著扩大。南充、乐山、巴县等地则发展成为商品性很
高的蚕桑区,川江沿岸成为四川重要的商品桐油区。随着“洋纱”、“洋布”
的大量输入,手工业特别是土纱布纺织业遭受严重摧残,棉花生产也大受影
响。近代工业得不到发展,直到40 年代中期,重庆、成都、乐山等地仅有一
些规模很小的棉、丝纺织及食品等工业。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并在四川西部建立
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30 年代末期,华东、华中部分工业企业迁入四川,
在重庆、南充、乐山、沪州、宜宾、内江等地建立了钢铁、兵工、机械、纺
织、造纸、制糖等工业,使四川成为战时“后方”的重要工业区,重庆则成
为当时重要的工业中心。同时,先后完成川湘、川鄂、汉渝、渝绵等公路未
成路段,并修筑了川滇及成、渝两地区内的短途公路。内河航运也有发展。
但农业却急剧衰退,战时8 年与抗战前7 年相比,全省稻谷产量减少1/4,
经济作物和经济林产品遭受摧残更甚。1945 年抗战胜利后,随官僚资本的迁
出和美国商品的倾销,四川工厂纷纷倒闭。农业再度衰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曾将四川省东部
本文标题:四川省(SichuanSheng)(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ike/833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ike/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