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百科全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理百科全书 > 我国植物地理(botanical geography of China)(4)

我国植物地理(botanical geography of China)(4)

时间:2016-10-10 14:57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在西部高原和荒漠山地2700米或3500米以上的亚高山-高山带,发育有高寒草原。建群植物主要是紫花针茅、座花针茅、假羊茅等耐寒旱的小禾草,硬叶苔草及几种高原特有的蒿。群落稀矮而单调,点缀着一些高山垫状植物和杂类草。
  荒漠中国草原带以西广大地区普遍分布有荒漠植被,是整个亚洲荒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山南坡和昆仑山—阿尔金山北坡,荒漠植被分别上升到2600~2800米或2900~3200(3800)米的高度,上部直接与高寒草原相接连。基质为各种贫瘠的荒漠土、盐土及光裸的沙丘和基岩。
  荒漠植被的植物种类贫乏、稀疏和结构简单。建群植物是各种超旱生的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主要为藜科、菊科、蒺藜科、豆科和麻黄、红砂和沙拐枣等。在新疆和西藏西部的荒漠中,颇多同中亚荒漠相似的春季短命植物、类短命植物,甚至有高大的、一次结果的阿魏等形成的阿魏滩,而在内蒙古东部则多夏雨短命植物,如沙芥等。
  半乔木荒漠主要由琐琐和白琐琐构成。前者是亚洲荒漠中分布最广的群落,在中国广布于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以至阿拉善高平原的各种基质上。白琐琐荒漠是中亚西部典型的沙质荒漠植被,在中国只见于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等沙漠,向东不超过东经90°。这两类荒漠植物种类较多,组成各种群落,一般高2~4米,覆盖度15~30%,称为“荒漠森林”。
  灌木荒漠是中亚东部代表的地带性植被,广布于新疆南部、柴达木盆地至河西走廊西部的砂砾质戈壁、剥蚀残丘和沙丘上。建群植物是膜果麻黄、木霸王、泡泡刺、裸果木、绵刺及多种沙拐枣等。
  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主要由多种红沙、假木贼、猪毛菜、合头草、戈壁藜、小蓬等盐柴类及多种蒿(博乐蒿、喀什蒿、地白蒿等)组成。在盐土上为盐穗木、盐节木、多种盐爪爪和碱蓬等多汁盐生植物。这两类荒漠群落极为稀疏,一般覆盖度10~30%,高10~30厘米,灌木荒漠可高40~50厘米。植物组成也较琐琐荒漠简单,尤其在新疆南部常成单优势种群落。
  高寒荒漠发育于昆仑山内部山地及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4000~5500米地区,由各种垫状小半灌木组成。建群植物是高原特产的垫状驼绒藜、藏亚菊和粉花蒿等。植丛只高5~15厘米,而直径10~40厘米,覆盖度10~30%,点缀高寒棘豆、腺风毛菊、山蚤缀和藏刺矶松等高山垫状植物,生长季节鲜花盛开,甚为美丽壮观。除生长开花季节外,一般较荒凉。
  草甸和草本沼泽可分为草甸植被与沼泽植被两类。
  草甸植被主要是由中生多年生草本组成的植物群落。广布于青藏高原东部温带山地和各地地下水位接近地表的低平地或海滨。植物一般生长盛密,种类组成较丰富,主要是禾本科的拂子茅、芨芨草、赖草、獍茅、莎草科的苔草、蒿草、蔷薇科的地榆、多种委陵菜、菊科的裂叶蒿及毛茛科、蓼科、虎耳草科、报春花科、龙胆科、牻牛儿苗科、玄参科和鸢尾科的一些属种。在不同条件下组成典型草甸、高寒草甸、盐化草甸和沼泽草甸等各类草甸。发育良好的群落总盖度70%以上乃至100%,草层高40~50厘米至1米许,季相变化明显。 沼泽植被是湿生植物组成的群落。在中国以草本沼泽分布最普遍,出现于各地湖滨、河滩及大河三角洲的低洼处。尤在气候温湿或冷湿地区有大面积分布。东北三江平原和四川北部的若尔盖(见若尔盖沼泽)是中国两大著名沼泽分布地区,主要是各种苔草沼泽。代表植物在三江平原是毛果苔草、乌拉苔草、塔头苔草和漂筏苔草等;在若尔盖主要是木里苔草,在西藏主要是各种大蒿草。苔草沼泽草层一般高30~50厘米,覆盖度60~70(80)%,根系密织,常成垄状草丘,俗称“塔头”。其他各地的沼泽,除苔草外,芦苇、藨草、香蒲及茭笋等也常为优势或建群植物,这类群落茂密而高大,是草质纤维植物的重要来源。


  本文标题:我国植物地理(botanical geography of China)(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ike/778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ike/7786.html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植物地理(botanical geography of China)(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植物地理(botanical geography of China)(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