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显示了4 期水下地形测量所界定的3 个时段三角洲前缘沉积区的边界,每时段的边界由其前后两期的最外侧的前缘坡脚线及最内侧水边线组成。因为1976 年测量范围不能覆盖全部刁口河岸段,所以1976—1981 年时段只涉及清水沟岸段。1981 年后两个时段则包括刁口河岸段(包括神仙沟晚期向东出汊的岔河岸段)和现行水的清水沟岸段,清水沟岸段又分为现行水汊道岸段和废弃汊道岸段。
图2 黄河三角洲3 个时段前缘沉积区边界
用相邻两期DEM 相减得出时段冲淤高度DEM,再按分区范围可得出各时段不同分区的冲淤量,见表1。其中陆上部分用河口河道大断面分时段冲淤面积和断面距离计算得到,也可从DEM 陆地部分数据得到,两者结果相近。由黄河三角洲来沙量(即渔洼以下清水沟来沙量,可由利津输沙量扣除利津至渔洼河段河道淤积量及引沙量得到)和河口淤积量可以计算得到来沙在河口的沉积比例和扩散远离河口的比例。按表1 中渔洼来沙量和时长计算,3 个时段河口来沙量逐渐减少,平均输沙率从22.9 t/s 减小到3.6 t/s,来沙淤积在三角洲平原及前缘区的比例从70.9%提高到84.2%,然后又降低到73.0%。如果按整个清水沟岸段统计,则1981—2007 年三角洲平原与前缘总沉积量为86.7 亿t,占来沙量的82%,2007—2015 年的总沉积量为4.5 亿t,占来沙量的47%。
表1 黄河三角洲不同岸段3 个时段来沙量、淤积量和泥沙扩散量
原刁口河河段一直处于侵蚀状态,其中:1981—2007 年(具体时段见表1,下同),总侵蚀量为25.9 亿t,年均侵蚀量为1.01 亿t;2007—2015 年总侵蚀量为4.14亿t,年均侵蚀量降至0.50 亿t。清水沟岸段中废弃汊道前缘斜坡也处于侵蚀状态,其中:1981—2007年清水沟北侧废弃汊道岸段总侵蚀量为2.47 亿t,年均侵蚀量为0.10 亿t;2007—2015 年清水沟现行水河口南北两侧废弃汊道岸段总侵蚀量为2.43 亿t,年均侵蚀量为0.29 亿t。这些侵蚀下来的泥沙与由河口直接入海没有沉积的泥沙构成三角洲向远海扩散的全部泥沙,其中清水沟岸段1981—2007 年年均0.75 亿t,2007—2015 年年均0.60 亿t。清水沟至刁口河整个岸段1981—2007 年年均1.75亿t,2007—2015 年年均1.10 亿t。
本文标题:1976年以来黄河口泥沙淤积与扩散分析(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lunwen/9062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lunwen/9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