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象提出来的。人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等。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特征有: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机制的主体内化性与发展性、教育价值的多元化。素质教育理论是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的新型教育理论,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3 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是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最优化”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其评价标准具体为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师生用最少的不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师生在一定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质和经费。教学过程最优化方法体系包括八个基本方法,即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重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创造必要条件;随时调整教学活动;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只有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才能体现发展性教学的最优效果。
3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原则
3.1 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入了解全国及地方高考模式,特别是我省高考改革方案,从而研究高考改革的趋势,探索高中地理教学的应对策略。一方面,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另一方面,更好地适应高考选拔的要求。对高考改革趋势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的研究,是课题研究的最主要内容。可见,前者是基础和前提,后者是重点。最终目的是顺应国际和中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为国家培养优质的人才。
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高考改革的趋势、常规课教学的有效性、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等四个方面。
①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深入了解我国建国后的高考制度,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地理学科的高考情况,通过高考模式及试题的研究,把握高考命题的规律和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教学寻找相应的策略。
②常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重视三维目标的设计、教材内容的使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例题与作业的挑选等,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后来的高考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③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整合和梳理教材内容,构建知识网络系统,进行不同知识的重组、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相同知识的归纳等,突破学习中的瓶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并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评价,多用激励性语言,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3 课题研究的原则
①可行性原则。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是最好的践行者。高考改革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只要教师敢于面对课改,不断学习新的理念,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的趋势,就能探索出与其相适应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而非纸上谈兵,是切实可行的。
本文标题:《高考改革趋势对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影响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lunwen/9009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lunwen/9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