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决定了其育人的价值。教育的本源就是培育人,然而在现实情况下,我们的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育人”,片面地“育分”,已经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在“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不跟随考试的指挥棒。地理课程无论从学习内容的生动性、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都应该成为学生喜欢的学科,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围着书本学、跟着考试走,操练着无数的习题,以“标准答案”来衡量着学生的学习优劣。许多教师也无奈地用大量的试题来指导学生。当考试结束,地理学习的任务也就结束,我们很难看到地理课程给我们的学生的素养到底留下了怎样的痕迹?
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努力拓展课程资源,把现实的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把公众面临的环境问题,把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国际关系问题,把校园和社区的绿色生活等等问题引入课堂,并且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研究与解决一些真实的地理问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终身难忘的记忆,留下的是自己亲身的经历与体验,提升的是地理课程带来的素养。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面临着一个迅速变化中的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公众具备高度的科学与信息素养;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错综复杂;不同价值观的文化互相渗透,既促进了文化的创新但也带来如何弘扬民族文化的任务。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变化和减排、大气污染和治理、自然灾害的防御、能源与资源的紧缺都成为下一代世界公民必须应对的严重挑战。在我国,历经3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受严重影响等等问题,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公民共同的责任。所以,地理课程承担的育人价值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
要实现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除了在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文本编制、乃至在考试命题的导向上作出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广大地理教师的身体力行。从为考试而教,到为育人而教需要理念上的转变,同时也必须要有行为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领域,及时增补与充实教育资源是很重要的,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互相整合,也是提高地理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和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微视频能让学生真切了解现实的自然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导学和评价,都应该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特别是评价如何突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任务。
课外更具有广阔的育人天地。可以说,如果没有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受到很大局限。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已经有许多学校组建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通过社会调查和考察自然增强学生的能力素养。有的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作为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有的学校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测量太阳高度和当地经纬度、绘制学校平面图、辨认校园中岩石属性、观察星空和天象,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对当地环境污染的突出典型问题,对当地人口与城镇化问题,进行实地调查进行研究等等。地理课程的育人是有广阔空间的。
在党中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后,特别是国务院颁布考试制度改革的文件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必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作为上海市高校8个“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成立了“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该研究基地在上海和全国范围中聘请了一批中学地理教学专家,指导和推动上海和全国各地学校的实验项目,相信在不久将会涌现出一批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优秀案例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标题: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lunwen/7003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lunwen/7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