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地理学在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曾逐步形成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或生产力)布局规律的科学这一看法,此观点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地理工作者与生产(力)布局实践相结合,从而发展了生产(力)布局的应用研究;而另一方面,则由于它混淆了学科研究对象(理论问题)与具体工作任务(实际问题);模糊了经济地理学的主攻方向,从而削弱了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胡光量,陆大壮《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胡兆量、陆大壮:《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经济地理》1982年第8期。)一文指出了这一提法中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地理学发展带来的不利后果。1980年杨吾扬曾指出学科“对象与任务统一”带来的问题,提出“应该放弃把生产(力)布局作为我们学科的对象,而把它作为我们学科要解决的一般任务”,幷且认为“不结合实际的经济地理学或包打生产(力)布局天下的经济地理学,同样都是没有前途的”(杨吾扬:《经济地理学科学和教育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学科学与教育研究会秘书组编印《经济地理论文选集》(1980年铅印本),第8页。 )。这些意见是值得经济地理工作者重视的。
本文就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从下述三个方面作一些讨论,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必须严格区分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定义是一个理论问题,是对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及其内容进行科学抽象概括的结果。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它和其它基础科学一样,只能以客观事物的某一属性作为本学科的研究领域。而实际工作任务总是具体的、复杂的,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和多种属性。例如工厂布局这样的具体任务,就包含着复杂的经济、技术问题,又与各种地理条件、生态系统密切联系,因此,不是哪一个学科所能包下来的。城市规划、区域规划这样综合性的任务就更加是这样,需要经济、技术、自然多方面的专业工作者参加,才能完成。总之,理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而实际工作任务是具体的、复杂的。
理论研究需要对丰富的感觉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概括,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目的。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却需要将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理论具体运用于实际。“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横排本,第285页。)两者的目的和方法不同,前者表现为抽象化,后者表现为具体化。因此,两者必须严格区分,才有助于基础科学深入研究事物的某一属性,达到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目的。把生产(力)布局这样的具体工作任务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恰恰就是把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混为一谈。这样势必削弱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斯大林在说明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相互关系时,对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曾作了深刻的理论阐述。他指出:“生产力合理组织的问题、国民经济计划化的问题等等,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而是领导机关经济政策的对象。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能混为一谈。雅罗申柯同志把这两种不同的东西混淆起来,所以他碰壁了。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们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政策则由此作出实际结论,把它具体化,在这上面建立自己的日常工作。把经济政策的问题压在政治经济学上,就是葬送这门科学。”(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4页。)生产(力)布局是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内容,是实际工作部门规划、计划单位的日常工作,是根据经济、技术、自然等有关学科的原理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作出的实际结论,“是领导机关经济政策(决策)的对象。”我国解放后建设的几十万个企业的布局,主要都是由规划、计划单位制订方案,领导机关作出决策的。经济地理工作者则是以科学工作者身份参与其中部分自然、经济条件的调查研究,为制订布局方案和领导机关决策提供部分科学依据,或者参与制订布局方案,但不可能把生产(力)布局的全部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的任务包下来,更不是去作决策;最后决策是领导机关的责任。斯大林这一论述阐明的原理对经济地理学工作者分清理论问题和实际向题,认清学科研究对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认清混淆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标题: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的几点讨论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lunwen/2340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lunwen/23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