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研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结合材料完成完成下面小题。
1. “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A. 河外星系
2. 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可能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该行星
A. 水域面积大
【答案】1. B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行星“绕昏暗恒星运转,距地球仅40光年”,这表明这颗恒星不是太阳,但距离地球、太阳都比较近,因此,它属于与太阳并列的其他恒星系统,属于银河系,选B。
【2题详解】
根据材料“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据此,选D。
考点:本题组考查天体与天体系统、生命存在条件。
下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表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
A. ①
4. 表示大气保温作用的是(
A. ①
【答案】3.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3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透过大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故选C。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透过大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大气的保温作用是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的,表示大气保温作用的是④,故选D。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过程
①
②
③太阳辐射到达地表。部分被地表反射,部分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地面增温。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
②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3、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
②
③
读太阳光照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昼长相同的点是
A. ①③
6. 图中地方时相同的点是
A. ①③
【答案】5.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断,涉及昼夜长短、地方时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读图能力,难度一般。
【5题详解】
同一天中,纬度相同的地点昼长相同,图中③④位于同一纬线上,昼长相同,故选D。
【6题详解】
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图中④⑤位于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故选C。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图中①表示(
A. 地幔
C. 地核
8.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图中(
A. ①的顶部
B. ②的全部
C. 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
D. 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答案】7. B
【解析】
试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7题详解】
图中①表示表示地壳、②表示地幔、③表示地核,B正确。
【8题详解】
图中①表示表示地壳、②表示地幔、③表示地核,岩石圈包括地壳①和上地幔②顶部,C正确。
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绝壁之巅。这里海拔约17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岩石以砂岩为主。下图为郭亮村绝壁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郭亮村的绝壁岩层
A. 具有层理构造
C. 由变质岩构成
10. 郭亮村的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大致为
A. 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岩
B. 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
C. 外力侵蚀、流水沉积、断裂抬升、固结成岩
D. 流水沉积、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
【答案】9. A
【解析】
【9题详解】
砂岩属于沉积岩,有层理结构,但不一定含有化石,故A项正确。
【10题详解】
砂岩是砂石经流水沉积,固结成岩,后经挤压断裂抬升,再经外力侵蚀形成了绝壁景观,故D项正确。
一位地理爱好者去北半球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
读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夜晚M地的风向为
A. 西南风
12. 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
A. 人类活动差异
【答案】11.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下垫面性质对气压的影响,总体难度一般。
【11题详解】
夜晚绿洲地区降温速度慢,气温较周边沙漠高,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沙漠形成高压,M处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自东向西,在北半球地偏力向右作用下,形成东南风,故选C。
【12题详解】
夜晚绿洲地区降温速度慢,气温较周边沙漠高,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沙漠形成高压,M处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自东向西,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作用下,形成东南风。白天,绿洲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M处周边沙漠气温高,为低压,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导致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故选C。
下图为某四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为了保证冬季采光,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不同纬度带的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规定,理论上使得相邻南楼的影子不能遮挡北楼底层(见下图)。
读我国部分城市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日照间距)表(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完成下面小题。
3. 根据表中信息,在北京(40°N,116°E)修建两栋100米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约为
A. 185米
14. 表中反映出我国建筑物的理论日照间距
A. 由南向北逐渐缩小
C. 由西向东逐渐缩小
【答案】13.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总体难度一般。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理论上使得相邻南楼的影子不能遮挡北楼底层”,北京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根据计算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可得北京最小太阳高度为26°36ˊ,理论间距应为1.86h,楼高为100米,则理论间距约为185米,故选A。
【14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我国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楼间距最大,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自南向北减小,楼间距应当越来越大,故选B。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 地堑
16. 关于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C. 修一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
17. 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 地壳运动所致
C. 岩浆活动所致
【答案】15. C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中间最新,而两翼岩层逐渐变老,故为向斜。C正确。
【16题详解】
图中甲处为背斜,它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正确,B错误;丁处为向斜构造,在此修一南北向隧道,隧道易积水,C错误;图中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判断为沉积岩,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D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利用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并结合地质构造在地质科考中的应用、构造地貌的形成分析。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A. 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 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C. 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D. 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19. 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A. B. C. D.
【答案】18. B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详解】
塑料薄膜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削弱的很少,而大棚内地面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塑料大棚阻碍长波辐射,因此,大棚内热量不易散失,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故A正确;同样,我们可以通过对塑料大棚通风,调节空气湿度、土壤的水分和气体成份。
【19题详解】
由于大棚内温度比外界高,一旦大棚的门打开,里面的热空气从上面流出,外面的冷空气从下面流进,形成如图A的空气流动模式,故本题选A。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原理可解释山谷风的形成。下面山谷风示意图中,山坡(顶)空气密度、水汽含量一般都小于谷地,山坡(顶)空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本身的逆辐射能力都小于谷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 不同区域间风力不同
B. 地面气压不同
C. 地面冷热不均
D. 海拔高低不同
21. 关于山谷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白天山顶相对于谷地为高压
B. 白天近地面空气从谷地流向山坡
C. 夜间谷地上空空气呈下沉运动
D. 同一水平面,夜间山顶高空气压高于谷底高空气压
【答案】20.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意在考查学生对热力环流理论掌握情况,总体难度一般。
【20题详解】
受热地区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遇冷地区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于地表冷热不均,气流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气压差异,进而产生水平运动,产生热力环流,所以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为地表冷热不均,故选C。
【21题详解】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白天山顶地区升温快,温度高,气压低,A错。白天近地面谷地升温慢,气压高,空气从谷地流向山坡,B对。夜间谷地降温慢,气温高,垂直气流上升,C错。同一水平面,夜晚山顶为高压,则山顶高空为低压,故山顶高空气压低于谷底高空气压,D错。故选B。
读某地地质剖面及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图中标注的火山、地震分布是
A. 板块张裂的生长边界
C. 板块挤压的消亡边界
23. 图中标注的水循环类型是
A. 陆地内循环
24. 图中标注的水循环环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A. 地表径流
25. 如果图示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则降水类型最有可能是
A. 锋面雨
【答案】22. C
【解析】
【22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板块的挤压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C正确。生长边界处,板块张裂,故ABD排除。故选C。
【23题详解】
图中标注的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属于海陆间循环,B正确,故选B。
【24题详解】
图中标注的水循环环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A对。
【25题详解】
赤道附近,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多对流雨,B降水类型最有可能,故选B。
二、综合题
26.2013年6月,美国夏威夷大学研究人员通过电脑模拟发现,由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造成的2500万吨垃圾预计在2014年“做客”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
下图为亚太局部地区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日本地震、海啸产生的大量的垃圾可能“做客”加利福尼亚海岸,且有可能再返回到日本的原因。
(2)简要说明日本暖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写出亚洲东部大陆水循环的类型,并简要分析其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及原因。
(4)目前,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普遍萎缩,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答案】(1)日本地震、海啸产生的垃圾,可以通过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到达加利福尼亚海岸。再沿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又回到日本沿海。
(2)日本暖流把近海的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加快近海的净化速度,同时也扩大污染范围;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船舶航行顺日本洋流速度快,逆日本洋流速度慢;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
(3)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夏季。 夏季,夏季风将海洋水汽带到陆地,形成丰富降水,也是陆地径流量最大的季节。
(4)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酸雨等
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导致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水域污染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重大工程的不利影响。
对策:加强海洋资源管理;控制人口增长;防治水体污染;改善海洋环境。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流、水循环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总体难度一般。
【详解】(1)日本地震、海啸产生的大量的垃圾可能“做客”加利福尼亚海岸,且有可能再返回到日本的原因要结合洋流分布进行分析,日本地震、海啸产生的垃圾,可以通过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到达加利福尼亚海岸。再沿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又回到日本沿海。
(2)日本暖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从暖流对气候、生物、污染、航运等方面分析。日本暖流把近海的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加快近海的净化速度,同时也扩大污染范围;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船舶航行顺日本洋流速度快,逆日本洋流速度慢;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
(3)亚洲东部大陆的水循环包括发生在大陆及太平洋之间的海陆循环,陆地及上空的陆地循环。夏季盛行东南风,降水量大,径流量大,水循环最活跃。
(4)海洋渔业资源普遍萎缩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角度分析,包括气候变暖,酸雨危害等,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捕捞及污染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及重大工程。对策主要是加强管理、防治污染、控制人口增长等。
【点睛】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时,洋流发生改变,对世界上很多地区的气候都有影响,包括对我国。
2.影响海洋生物资源。有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养料,从而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有利于鱼类大量繁。寒暖流交汇也能够形成水障,使得鱼群集中,往往形成较大的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有上升补偿流的地方也能形成大的渔场(如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的速度与安全。顺着洋流航行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节省时间;逆着洋流航行会减慢速度,浪费时间,浪费燃料。寒、暖流的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从而不利于海上航行。从北极地区南下的洋流也会携带海冰,威胁海上航行安全(如泰坦尼克号撞冰山事件)。
4.影响海洋环境。对于海洋污染来说,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27.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_ (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_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_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_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_ 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_________为基础的。
【答案】(1)整体
(2)西风带
(3)热带雨林气候
(4)副热带高气压带
(5)从赤道到两极
【解析】
【详解】(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盛行西风带,北半球该风带的风向是西南风。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①是热带雨林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本文标题: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8188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8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