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
A. B. C. D.
2.对北京时间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东八区的区时
C. 120°E地方时
3.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组成和存在状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壳厚度比较均一
B. 上地幔中的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
C. 地核物质状态是液态,因此横波不能通过
D.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地核是由铁和铝组成的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C. 内部压力的变化
5.在地球内部圈层中,古登堡界面划分开的两个圈层是( )
A. 地壳和地幔
6.若下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 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C. 外核、内核、地核
7.关于地球大气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B. 氧气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 臭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对地面还具有保温作用
D.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是固定不变的
8.(题文)自3月21日~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大→小→大
B.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大→小→大
C. 北半球夜长的变化:短→长→短
D. 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快
9.季节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 )
A. 冬、夏季分明的高纬度地区
B. 有太阳直射的热带地区
C. 既无极昼、极夜又无太阳直射的温带地区
D. 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的南、北极点
10.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中午物体的影子始终朝北的地区是(
A. 赤道以南地区
C. 赤道以北至北极圈之间地区
1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相同
12.116°E与120°E相比( )
A. 地方时早20分钟
C. 地方时晚20分钟
13.一条河流沿35°N自西向东流,河岸受水流冲刷的情况是( )
A. 南岸受冲刷强烈
14.经度相同的地方( )
①地方时相同 ②线速度相同 ③季节相同 ④区时相同
A. ①③
15.在不考虑地形因素的情况下,下列地区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
A. 长春
16.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南极洲的长城考察站、开普敦、北京三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B. 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四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依次增大
C. 南北纬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D. 南北极点无线速度,角速度为15°/小时
17.小李是一个天文爱好者,他于2008年6月10日20时,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某恒星,若望远镜不作任何变动,第二天晚上,他想再次观测到该恒星,应于________(时间)观测( )
A. 19时3分56秒
18.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判断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 北半球中纬度
19.下图为“某地朝南窗户二分二至日正午阳光入射图”。当阳光如①所示射入窗户时( )
①北京昼长夜短 ②北极圈出现极昼 ③北京昼短夜长 ④南极圈出现极夜
A. ①②③
20.(题文)在图中的太阳光照情况下,加拿大的白昼渐长时,应出现在( )
A. 12月22日至第二年3月21日
C. 6月22日至9月23日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1.读“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在A、B、C、D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线速度相同的是________,角速度相同的是________。
(3)图中,A在B的________方向,C在B的________方向。
22.读下图,根据地球的内部分层,填出下列字母表示的含义。
A+B为________,A+B+C为________,D为________,C+D+E为________。
2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一天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北半球为________(节气)。
(2)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_______。
(3)图中C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E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地方时________时日出。
(4)请将A、D、E、B四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________。
24.如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________。
(2)此时,90°E的区时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
(3)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是( )
A.45°E,135°W
C.60°E,120°W
25.下图所示区域为东半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适当位置填出: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
(2)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____小时,AB为 __________弧,
为________弧,地点A、B中,________点时间较早。
(3)图中显示的晨昏线是________线,A点所在经线是________,地方时为________。C点所在经线的时刻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本题考查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问题。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偏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在南半球偏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在赤道上不发生偏向。因为南北半球偏向不同,风向在穿过赤道后一定会发生改变,故A、C、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B。
2.D
【解析】
【详解】
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区时,A正确;也是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B正确;东八区中央经线即120°E的地方时,C正确。北京116°E的地方时不能代表北京的区时,故D不正确。
3.B
【解析】
【详解】
地壳厚薄不一,陆壳较厚,洋壳较薄,平均厚度是17千米,故A错。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该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故B正确。地震波横波在地下2900千米处消失,是因为外核的物质状态为液态它无法通过,但地核内核为固态,所以地核为液态说法C错误。地壳分上下两层,上层是硅铝层,成分与花岗岩相似,主要分布在陆地;下层是硅镁层,成分与玄武岩类似,陆地海洋均有形成连续圈层,故地壳是岩石组成的说法正确,但地核是由铁和镍组成的,故D错。
【点睛】
地球内部圈层概况
圈层名称 |
不连续面 |
深度/km |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
特 征 |
|
地壳 |
莫霍界面 |
平均17 |
陆地33
2 |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
|
地 幔 |
上地幔 |
莫霍界面 |
2 |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
|
下地幔 |
|||||
地核 |
外核 |
|
呈熔融状态(液态) |
||
内核 |
|
|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
4.A
【解析】
【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不一样,以此数据划分不连续面进而划分圈层,故A正确。地球温度的垂直变化和物质温度变化比较复杂,如岩石圈以固体热传导为主,受太阳辐射影响大,温度变化大,故无法作为区分圈层依据,BD错。地球内部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呈现规律的曲线变化,C错。故选A。
5.D
【解析】
【详解】
由两个不连续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其以下是地幔,故A错。上地幔和下地幔同属地幔圈层,故B错;下地幔底部是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故D正确。外核和内核同属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地核圈层,故C错。
6.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据图分析,判断a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b为地壳,c为岩石圈,d为地幔,故A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地壳的圈层结构及关系。
7.B
【解析】
【详解】
地球大气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其次是氧气,故A错。一切生物的生存需要氧气参与,故氧气是生命必需物质,故B正确。大气中二氧化碳会促进植物光合作用,而不是臭氧。臭氧层主要吸收紫外线,对大气有增温作用,还可以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故C错。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可用相对湿度衡量,与水汽多少和温度有关会时刻变化,故D错。
8.D
【解析】
试题分析: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由赤道→北回归线→赤道,所以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小→大→小,A错;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大→小,B错;北半球夜长的变化:长→短→长,C错;地球公转速度在1月初最快,在7月初最慢,此期间:快→慢→快,D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地球运动的规律。
【知识拓展】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在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先渐长-最长-渐短,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增大-最大-减小,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最大-减小,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快;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南回归线→赤道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先渐短-最短-渐长,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增大-最大-减小,正午太阳高度减小-最小-增大,地球公转速度慢→快→慢。
9.C
【解析】高纬度地区和南、北极点由于纬度高,气候终年寒冷,故季节变化不是最明显,排除A、D。热带地区由于终年高温,长夏无冬,故季节变化不是最明显,排除B;中纬度温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比较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同时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四季变化最为明显,C正确。故选C。
10.C
【解析】试卷分析:9月23日到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南半球,故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始终位于正南天空,则正午日影朝北,但北极圈以内可能出现极夜,故可能不出现物影,故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正午日影方向。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利用正午太阳方位来分析正午日影方向的方法,并注意审题。
11.D
【解析】
试题分析:
地震波是一种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A错;纵波速度比横波快,故D正确;到古登波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下降,故B错误。
考点:本题侧重地震波基础知识的考查。
12.B
【解析】
本题考查时间计算。116°E较120°E西侧4°,故地方时较120°E晚16分钟。
13.A
【解析】
试题分析: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其运动方向向右偏转,因此,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向南偏转,其南岸冲刷强烈,北岸可能有泥沙堆积。
考点:地转偏向力
14.B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所在的时区相同,则区时相同。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不同纬度所在季节有差别。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5.D
【解析】
【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除了南北两极点外,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同一纬度,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在不考虑地形因素影响,仅考虑纬度因素,长春、济南、上海、台北四地中,纬度最低的台北自转线速度最大,其次是上海,C错D正确。长春纬度最高,自转线速度最小,其次是济南,故AB错。
16.A
【解析】
10.试题分析: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故选A。
【考点定位】地球自转的速度
17.C
【解析】
【详解】
地球上观测恒星,即以恒星作为参考系,计算地球自转周期,遥远的恒星可以看成不动,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3小时56分4秒,一个恒星日。小明在前一天20时观看某恒星,望远镜和观测点不变,第二天晚上再次观看到它,即经过一个恒星日,应为19时56分4秒,故选C。此时忽略地球公转,19时3分56秒太早,20时3分56秒太迟,故AD错误。以太阳作为参考系度量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20时是一个太阳日后的时刻,同一地点看不到该恒星,需要调整望远镜位置,故B错。
【点睛】
太阳日和恒星日区别:
周期 |
参考点 |
时间 |
太阳日 |
太阳 |
24小时 |
恒星日 (真正周期) |
恒星 |
23小时56分4秒 |
18.A
【解析】
读图,根据图中自转线速度数值判断,图中的线速度数值相当于赤道的一半左右,大部分地区比60°纬线的线速度略高,说明纬度比60°纬线略低,所以是中纬度。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图示区为北半球,A错。B、C、D错。
19.B
【解析】
【详解】
图示某地朝南窗户二分二至的正午太阳始终在南方,故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当正午太阳光线如①所示,说明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即此时是夏至日。夏至日北京昼长夜短,①对③错;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故②④正确,选B。
【点睛】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
北半球节气 |
达最大值的地区 |
达最小值的地区 |
夏至 |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
南半球各纬度 |
冬至 |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
北半球各纬度 |
春、秋分 |
赤道 |
南北两极点 |
20.B
【解析】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据图可知,地球逆时针自转,可判断为北极点俯视图,北极圈附近为极昼现象,可判断太阳直射北半球,即从3月21日-9月23日之间,据题干知,加拿大的白昼渐长时,则太阳直射点北移,因此时间应在3月21日至6月22日期间。故选B。
21.(1)略(逆时针) (2)A B、D A、B、C、D (3)正南 西北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自转特征、经纬网的定位置,难度低。
【详解】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图示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标出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2)地球自转线速度除了南北两极点外,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图示A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大;BD同纬度,线速度相同;C纬度最高,线速度最小。地球自转角速度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全球角速度相等,所以ABCD四地角速度相同。
(3)判断方位可分别判断南北、东西方向。A、B在同一经线上,A纬度更低,位置更南,所以A在B正南方向。从南北方向看,C纬度比B高,位置更北;从东西方向看,BC之间为劣弧,顺着地球自转方向,C在B西方,所以C在B的西北方向。
【点睛】
弧线式经纬网图上方向的判断(以极地经纬网图为例)
(1)如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2)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3)C、A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方法分别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
22.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注意区分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与地球三大圈层的关系。
【详解】
根据陆地33千米以上为地壳判断出A+B为地壳;地下33千米到900千米为上地幔,即C+D+E为地幔。在地下80千米以上即图示为A+B+C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地下80千米到400千米处为软流层,即D为软流层。
23.(1)6 22 夏至 (2)昼长夜短 南极圈以南 (3)12 4 10 (4)D、A、E、B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公转地理意义,难度中等。注意区分昼夜长短状况和昼夜长短变化状况的表述。
【详解】
(1)图示这一天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代表的节气是夏至日,时间在6月22日前后。
(2)根据(1)得知此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考查昼长、日出时间的计算。C位于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长12小时。图示D点所在经线为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6时,E比D早4小时,为10时。E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为日出时间,即10时日出,根据昼长=(12-日出时间)×2,则E昼长为4小时。
(4)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即距离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C与D在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离北回归线最近,正午太阳高度最大。A、E、B三地距离北回归线距离逐渐增大,正午太阳高度减小;故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序为D、A、E、B。
24.(1)23.5°S(或南回归线) 66.5°N~90°N(或北极圈及以北地区)
(2)12 22 12 14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示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2)图示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图中90°E是昼半球的平分,是正午12:00,是12月22日12:00;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是12月22日14:00。
(3)图示经度范围是180°,赤道上任何时候都是昼夜平分,所以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经度是0°和180°。选D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读图能力、日照图判读。
25.(1)略 (2)24 夜 昼 B (3)晨 20°W 0时 12时
【解析】
试题分析:
(1)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称为昼半球;未被太阳照射的半球称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为晨昏线。
(2)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24小时;AB弧位于夜半球,属于夜弧,BC弧位于昼半球,属于昼弧;由地球自转方向确定,A.B两点中B点位于A点东侧,B点时间早于A点。
(3)图中显示的晨昏线随地球自转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此处晨昏线为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时间为上午6时,A点所在经线位于该经线以西90°,6-90°/15°/时=0时,故A点经线地方时为0时;C点所在经线位于该经线以东90°,故6+90°/15°/时=12时,故C点经线地方时为12时。
考点:晨昏线判读,地方时相关计算。
本文标题:广西钦州市那彭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地理9月份月考试卷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919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