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验)澜沧江流经西藏芒康县有一处干热河谷,其河畔分布着几千块层层叠叠的盐田。每当晒盐季节,当地纳西族妇女会打开河畔的盐井围栏的活动门,从盐井中取出卤水(卤水是盐类含量大于5%的液态矿产),置于盐田晒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下图为澜沧江河畔盐田位置及盐井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盐田晒盐的旺季与围栏活动门关闭的月份分别是
A. 1-3月4~6月
C. 7-9月10-12月
2.该盐田开发历史悠久,推测其盐业资源的形成条件是
A. 现代盐湖广泛发育
C. 盐矿埋藏浅,便于开采
【答案】
1.B
2.D
【解析】
1.晒盐需要强烈的太阳辐射、较高的温度以利蒸发;该地在西藏海拔高,1-3月、10-12月气温低,蒸发弱不利于晒盐;7-9月是雨季不利于水分蒸发;4-6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白昼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降水少,气温较高利于蒸发,利于晒盐。
2.由于地壳运动,(在盐矿层)形成断裂层,地下水在断层带富集,地下水与盐矿层接触,盐矿溶入地下水,使得断层带附近形成卤水。学科@网
【点睛】晒盐就是将海水晒成盐的过程,晒盐时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三))海底盐池是分布在世界部分深海底部的盐水集中分布区,盐跃层是池面与普通海水之间清晰可见的分界。盐池附近少有动物涉足,却有异常丰富的贝类环绕四周。以墨西哥湾的海底盐池为例,左图为海底盐池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右图为盐池内外水体盐度和微生物细胞数量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3.海底盐池盐度高的原因 是
A. 海水蒸发旺盛,盐分积累多
C. 海水温度高,溶解盐分多
4.盐池中
A. 微生物数量高于海洋表面
C. 微生物数量随盐度减小而增大
5.盐池四周环绕有丰富的贝类,最有可能是盐池周围
A. 水温较高
【答案】
3.B
4.C
5.D[来源:Zxxk.Com]
【解析】
3.根据图中信息显示,海水盐池的盐份,主要来自于海水底部岩层的盐分,与海水表面的蒸发强度无直接关系,所以A选项不正确;盐水水温高,但不是溶解盐分的原因,所以C选项不正确;该地位于墨西哥湾沿岸,岩浆活动强烈,与其盐度高无关,所以选项D错误。据图可知,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强烈,导致盖层和新岩层出现裂隙,底部溶解了盐岩层盐分的盐水,沿裂隙向上运动到普通海水当中,水温较高,但因为盐度大,密度大,所以集中于海水底层的洼地里,形成盐池,B正确。
4.读图可知,可以看到的是细胞数量即微生物数量不是生物多样性。根据图中的纵坐标可知该图的上部并不是表示海洋的表层,而是表达盐跃层以上一米。A不正确。通过统计图的判读,可以知道盐池的盐度随深度不是持续增大,而是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微生物的数量与海水的盐度,不是负相关关系。C、D不正确。根据信息判断,盐池中虽然生物数量较多,但是几乎只有贝类,所以生物多样性低于海洋表面。学科#网
5.根据题干提示,海水盐池的生存环境不适合一般的动物生存。但因盐度高,大量嗜盐细菌集聚,成为贝类的饵料。由于饵料丰富,所以也会有能够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贝类在此集聚。因此选择D正确。
(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2018年北京的一场四月雪为清明小长假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铺着方形地砖(方砖中心中空,露出土壤)的北京延庆停车场,在一片空着的车位上出现了一个个白色的“馒头”状的小雪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A. 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
C. 砖块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7.与普通水泥地面停车场相比,图中方形地砖停车场
A. 增加了雨水下渗
C. 减少了生物种类
8.关于本次四月降雪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由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降水
C. 引起北京周边河流水位迅速上涨
【答案】
6.D
7.A
8.C
【解析】
6.图中景观是雪后方砖上出现了一个个白色的“馒头”状的小雪堆。成因是方砖中心中空,露出土壤,砖块吸收的太阳辐射多,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C错,D对。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B错。大气辐射的能量来自地面辐射,A错。
7.与普通水泥地面停车场相比,图中方形地砖停车场的方砖中心中空,露出土壤,利于雨水下渗,增加了雨水下渗,A对。减少了地表径流,B错。与水泥地面相比,土壤增加了生物种类,C错。下渗多,增加了地下径流,D错。
8.本次四月降雪是由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降水,A正确。降雪融化或结冰,导致道路湿滑,影响交通安全,B正确。降雪量小,融化渗入地下多,形成地表径流量小,不会引起北京周边河流水位迅速上涨,C不正确。能改善土壤墒情,缓解华北旱情,D正确。学科¥网
(四川省雅安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三诊试题)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曾经是一个淡水湖,现在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20世纪50年代流入艾比湖的大小河流有23条,70年代后期至今入湖的河流只有博尔塔拉河和精河,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大片湖区干涸,图1为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东侧
10.下列不属于艾比湖湖水由淡变咸的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B. 人类活动增多,大量引用入湖河水
C. 过度开垦,长期引湖水灌溉
D. 入湖河流减少,稀释作用减弱
11.艾比湖大片湖区干涸带来的影响是
①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②渔业资源减少,鸟类栖息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风沙加剧,影响交通;④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加重
A. ①②③
【答案】
9.B
10.C
11.A
【解析】
9.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河源于准噶尔盆地周围的高山,是高山的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是艾比湖湖水的补给,艾比湖现湖区湖水最浅的位置是西侧。
10.从经纬度位置看,该湖泊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决定了湖水变咸;同时考虑全球变暖的影响,题干中“随着大规模农垦及修建水库,70年代后期至今,入湖的河流只有博尔塔拉河和精河.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大片湖区干涸”的信息,说明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湖水变咸。
11.艾比湖大片湖区干涸,湖水水量减少,湖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会变坏;蒸发量减少,则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渔业资源减少,鸟类栖息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湖底裸露面积不断增加,会使盐渍化和沙化加重,北疆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点睛】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区域海冰范围变化图,9月南极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大,2月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小。冰间湖是极地海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达到结冰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据研究,南极融冰初期或结冰初期会在近岸海域出现无冰覆盖的水域,称为“近岸冰间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
C. 海冰外缘线与海岸线走向一致
13.南极“近岸冰间湖”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 近岸靠近南极大陆,温度高,融冰快
C. 薄冰受南极大陆离岸风的影响被吹离海岸
14.南极“近岸冰间湖”
A. 使南极沿岸温度升高
C. 使南极沿岸变得湿润
【答案】
12.A
13.C
14.D
【解析】
12.结合太阳走向点的移动,北半球海洋8月气温最高,2月气温最低,南极地区8月气温最低,2月气温最高,从9月到次年2月是冰融化时间,约5个月,结冰时间约7个月,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海冰外缘线与海岸线走向不一致
,海冰范围内有冰间湖,无冰覆盖,所以海冰范围不代表海冰覆盖面积。
13.南极“近岸冰间湖”分布在近岸地区,可能是薄冰受南极大陆离岸风的影响被吹离海岸,形成无冰区,近岸靠近南极大陆,温度低,南极大陆没有河流,沿岸是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14.南极“近岸冰间湖”受离岸风影响形成,南极大陆寒冷干燥,冰间湖不能使南极沿岸温度升高,水面没有冰,有利于海鸟寻找食物,受离岸风影响,不能使南极沿岸变得湿润,冰间湖属于海水的一部分,不能使海水盐度降低。

A. 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C. 地形阻挡东部的大洋水汽深入
16.下列各月中,一年中艾尔湖湖水最多时最可能出现在
A. 3月
17.导致A与B地的降水季节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地势
【答案】
15.D
16.D
17.C
【解析】[来源:学&科&网]
15.时令河,也称作季节河、歇性河流,是指河流在枯水季节,河水断流、河床裸露;丰水季节,形成水流,甚至洪水奔腾,该地时令河的形成,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湖区及附近地区属干旱气候、地形阻挡东部的大洋水汽深入。
16.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一年中艾尔湖湖水最多时最可能出现在12月,此时南半球是夏季,热带草原气候区正值雨季,湖泊周边河流水量大,注入湖泊水量大,其它月份河流所在的草原区降水少,注入湖泊水量少,所以D正确。
17.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A地位于大分水岭西侧,是夏季风的背风坡一侧,B地位于山地迎风坡,海洋水汽充足,因此A与B地的降水季节差异明显。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一科研团队为解决某地区饮水问题设计了坝窖联蓄工程(如下图),利用淤地坝拦蓄沟道洪水,再用蓄水池、水窖加以存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图中进水口的独特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
A. 方便引水管自流
C. 防止泥沙淤积
19.建设坝窖联蓄工程除了解决饮水问题,还可以
A. 增加地表径流
C. 缓解水土流失
【答案】
18.B
19.C
【解析】
18.读图可知,引水卧管设计在清水层设计有开启进水口,而在浑水层是封闭的,这样有利于减少引水杂质。
19.坝窖联蓄工程拦蓄了泥沙,有利于缓解当地的水土流失;同时有利于地表径流下渗,增加了地下径流。

20.该流域地表蒸散年内的变化是
A. 林地土壤蒸散大,草地蒸散小
C. 植被生长期蒸散大,休眠期蒸散小
21.该流域内8月份草地土壤蒸散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纬度比较低
【答案】
20.C
21.C
【解析】
20.读图可知,该流域一年内地表蒸散具有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林地蒸散小于草本植被(草地)蒸散;植被生长期内(4-10月份)蒸散大,休眠期内(11月一次年3月份)蒸散小;夏季植被蒸散大于冬季植被蒸散;白天气温高,蒸发旺盛,故白天植被蒸散大于夜间植被蒸散,据此选C。
(广东省佛山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某考察团队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1该人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向。下图为8月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的气温分布图(单位:C)。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A. 位于长白山的山麓
C. 西南部地势起伏小
23.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
A. 东北风
24.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
A. 水库北侧的气温差异较大
C. 水库南侧的地表植被茂盛
【答案】
22.C
23.A
24.D
【解析】
22.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的综合判断。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北京附近,排除A;根据题意,水库三面环山,且图中有200米等高线,由此可以判断西北、东北、东南都较高,只有西南较低,排除B项;该地属于半湿润地区,排除D;故答案选C项。
23.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根据时间为下午3点,陆地和水库因比热容的差异,水库升温慢,气温相对较低,形成高压,周围地区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因此根据热力环流原理,P地应该吹东北风,答案选A。
24.根据上图可以发现北侧存在山谷风,白天以谷风为主,与湖陆风向一致,因此答案选D项。气温差异较大,但是不能证明该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也不能成为风速大的理由,A错误;白天应该以谷风为主,B错误;材料无法显示南北侧植被是否茂盛,C错误。故答案选D。
(湖南省岳阳市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气温决定冰川消融,固态降水决定冰川积累,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冰川的形成、发育与演化。图三为天山冰川面积累积百分比图,图四示意1959-2010年中国天山各流域冰川分布及面积变化。研究表明,1959-2010年,天山各流域冰川面积呈现缩减趋势,但变化幅度存在区域差异,阿克苏河流域纬度相对较低,但冰川退缩面积却不是最大。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A. 冰川的面积大小与海拔成正相关[来源:学*科*网Z*X*X*K]
B. 海拔超过一定高度后冰川面积迅速减少
C. 冰川面积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后减
D. 冰川面积西部多东部少
26.关于天山冰川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冰川面积变化东大西小
B. 冰川面积的变化幅度东大西小
C. 1959年以来天山雪线不断降低
D. 1959年以来阿克苏河流域内降水增加
27.冰川的缩减对地理环境影响较大,近期持续大面积的冰川缩减会导致当地
A. 河流径流减少造成断流
B. 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盐碱化
C. 气温升高造成温室效应
D. 植被大面积减少造成水土流失
【答案】
25.A
26.D
27.B
【解析】
25.冰川的面积大小与海拔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海拔超过一定范围呈负相关,A不正确。海拔超过一定高度后冰川面积迅速减少,B正确。冰川面积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后减,C正确。西部是迎风坡,降水多,冰川面积西部多东部少,D正确。
26.天山西部是迎风坡,降水多,冰川面积大,冰川面积变化东小西大,A错误。冰川面积的变化幅度东小西大,B错误。1959年以来,由于全球变暖,天山雪线不断升高,C错误。1959年以来,阿克苏河流域内水汽增多,降水增加,D正确。
27.冰川的缩减对地理环境影响较大,近期持续大面积的冰川缩减,融水量增大,会导致当地河流径流增加,A错。可能因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盐碱化,B对。是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C错。植被大面积减少不是冰川面积减少造成的,D错。
点睛:冰川面积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后减,先呈正相关,后呈负相关。西部是迎风坡,降水多,冰川面积西部多东部少。近期持续大面积的冰川缩减,融水量增大,会导致当地河流径流增加。可能因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盐碱化。
(陕西省渭南市201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下图是我国某地的河流解冻日期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4月6日
29.与其它河段相比,西宁市附近河段冬季不封冻,其主要原因是
A. 海拔低、气温高
C. 落差大、流速快
【答案】
28.C
29.B
【解析】
28.由甲地附近河流分布状况可知,甲地为山地,气温较低,因此甲地河流解冻日期应晚于平原地区,根据闭合等值线“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判读原理,可推测甲地解冻日期应晚于4月21日,由于分布图中日期间隔为10天,则甲地解冻日期应在4月21日至5月1日之间。结合选项可知,甲地河流的解冻日期可能是4月26日,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9.西宁市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冬季气温低,无人为干扰状况下的河流易结冰,A错误。城市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汇入河流,使得河流增温,不易结冰,故B项正确。流经西宁市附近河段的河流落差小,流速慢,故C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整个河段,而不是西宁市附近河段冬季不封冻,D错误。故选B。
【点睛】根据闭合等值线“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判读原理来解决第一题。城市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汇入河流,使得河流增温,造成西宁市附近河段冬季不封冻。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中2018届高三4月联考)福建省莆田市木兰陂(如下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灌溉水利工程,因木兰溪上游早年建设的钱陂被洪水冲毁,后在现址处建成。木兰陂灌溉水利工桯设有闸坝,可按需求提闸、落闸,配套部分为沟渠和海堤,发挥灌溉、抵御海潮侵袭等功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0.与钱陂相比,木兰陂受洪水影响小的主要原因是
A. 河道较弯曲
31.木兰陂每年会蓄水拒咸,正常年份可能处于蓄水期的是
A. 4月
【答案】
30.C
31.D
【解析】
30.钱陂在上游,落差大,因水流湍急,容易被山洪冲垮;木兰陂在下游地带,河面较开、流速较缓,受洪水影响较小。选C正确。
31.涝时开闸放水排洪,旱时闭闸蓄水;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是雨季,降水多,应开闸放水防洪;冬季是枯水期,应闭闸,蓄水防海水倒灌。选D正确。
【点晴】木兰陂一般采取“未涝先排,未旱先蓄”的方法。陂首溢流堰闸坝能够自动排洪入海。冬季是枯水期;莆田的春雨和夏季的阵雨雨量较多,春夏两季是丰水期。特别是夏秋季的台风,往往带来丰沛的雨水,若遇天文大潮,排水不及时往往发生涝灾。为了防止木兰溪泛滥,往往开闸大量放水入海。木兰陂选址的优势区位条件是位于钱陂的下游,地形较平坦,落差较小,水流较缓,洪水的破坏力较小。宁海闸建成后对木兰陂的影响,阻挡海潮上溯,减少海水对木兰陂的破坏。木兰陂减少了洪涝造成的损失,增加耕地。
本文标题:2018届高三地理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专题03地球上的水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714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