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让学生动起来。好课的标准,一是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要动起来。完成教学目标是第一位的,但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能否融入课堂也很重要。好的课堂的核心一定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的生命中去。一切没有进入灵魂的东西,没有进入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东西,都是肤浅的,表层的,都注定没有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产生撕裂,因而也不可能整合到自己认识世界里去的。这个时候,课堂看上去轰轰烈烈,但是,生命不在场,灵魂不在场,真正的教育并没有发生。
即便是高三复习课也要摆脱传统的死气沉沉一位灌输的老路子。想尽千方百计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课,主动学习。这也是加强落实的需要。我们也只是初步尝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走上讲台。对于核心知识点,课标对学生要求较高。老师要舍得花时间,舍得放手。重要题目的讲解让学生当一次老师,进行角色互换。学生首先会很重视,他们也会精心备课,备课过程就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其他同学也会听得兴趣盎然。讲解的同学满足了自我表现欲,会获得很强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兴趣;重要的地理原理图也应最大限度得让学生到黑板上来画,比如热力环流、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洋流分布规律等,既可以培养学生画图能力,保证了应考的要求,又提升了课堂的活力。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敢“动”和会“动”。以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审视一轮复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水平,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巧妙提出问题,将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和原理运用于问题解决当中,变单向、灌输的教学为多向、探究的问题解决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三圈环流部分知识的教学无疑是个重难点。讲解法、图示法、绘图法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经过分析发现,此知识点难度在于:此问题本身头绪多、空间变化大,而学生在认识这一问题时又多重结论,轻理解。即使是学生有通过理解来掌握此知识点的意识,但由于其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限制,使得用常规方法来进行此知识点的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经多次实践后,发现利用学生活动法可以突破此重难点。做法是:根据三圈环流是在假设的均匀的地球表面上产生的,因而具有纬度地带性的特点,把教室设定为地球,第一、三、五、七横排分别是0°N、30°N、60°N、90°N纬度,每排的同学分别模拟各自位置的大气运动,再用直尺表示气压带之间风的运动,效果明显好了很多。
(三)抓基础,理主干,重材料,强落实,构建完整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说白了高考就是考学科素养,平时做题发现很多学生面对材料没有思路,没有章法。主要原因就是基础薄弱,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这些基础的复习必须以教材为载体,将考纲的要求通过教材体现出来.通过强化教材的复习,使学生把知识真正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同时进行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构建体系。材料的解读是高考取得成绩的关键,所以要给学生树立强烈的“材料意识”,试卷中“无图不成题”,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从地理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落实就是课堂的生命线,讲练结合是我们学校大力提倡的,每一个知识点在学生理解后马上呈现相关的典型题目,让学生体味知识点在材料中是如何考查的,趁热打铁,印象深刻,效果最佳。总之,“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是高三一轮复习课堂的理念。
(四)凸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紧密联系热点问题。引领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目前高考题的命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地球运动的几个高考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热点问题,做到适度关注,绝不押题。热点问题一般只是出题的切入点,只是一顶帽子,只是一种情境,核心还是学生的能力提升。
本文标题:衡水中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研讨会上的发言稿(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gaokao/6597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gaokao/65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