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第二部分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
1)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2)针对有关资料,分析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4)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
1.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2.从命题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
3.从考查能力上,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能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趋势:今后可能仍以关注环境问题为主,考查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及治理措施。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相关问题也可能是出题的焦点。今后应关注热点时政材料,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1.自然环境中心论:认为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近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该理论夸大了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2.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造成了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3.人地伙伴论:认为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也具有反作用,人类应该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的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测试要点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1.全球变暖: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中排放
CO2等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
2.酸雨的危害: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这些气体使大气中的水汽含有酸性,这样降雨就成了酸雨。
3.南极上空的臭氧层
“空洞
”:人类使用的制冷系统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氟氯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强烈地与大气中的臭氧反应并消耗臭氧,使得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每年有段时间含量很少,就象一个空洞,称之为臭氧层
“空洞
”。
测试要点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人地关系的协调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以人地伙伴论为指导,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测试要点四: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责任重大。(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1)坚持以人地伙伴论思想为指导(
2)积极参与、配合各种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3)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
1.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人与环境的关系来看,人既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又要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这就要求环境具有能不断提供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资源的能力和容纳废弃物的自净能力。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压力过大:对物质的需求超出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使资源短缺;物质消耗超出环境消化废物的能力,导致环境污染。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利用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包括:
1.控制人口规模: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发展与消费模式:(
1)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①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
“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
”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资源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②清洁生产是是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使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类与环境的不良影响。
3.适度消费:传统经济以刺激和鼓励消费的方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不顾及资源与环境后果。适度消费提倡满足基本需求条件下的适度、适量消费,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解答有关环境问题试题的基本思路
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
2.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为不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文标题: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题透析之十四:人地关系问题(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gaokao/2753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gaokao/27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