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回归教材】
1、天体与天体系统(由小到大):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恒星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2、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十分相似年,即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有相似之处。
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宇宙环境:①公转轨道固定,大小行星互不干扰,安全;②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2)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条件适中,才存在液态水;②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并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为适合生物呼吸、生存以及昼夜温差不大的大气层;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③影响地球的天气与气候。④使极地上空产生极光现象。
测试要点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地球公转:(1)方向:自西向东。(2)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4)速度: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的周期为24小时。(2)地方时表现为东早西迟,经度相差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3)引起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转。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2)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变化幅度越小。②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哪一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③赤道上全年均昼夜等长;其他地方,纬度越低,昼夜变化的幅度越小。④纬度相同但分处南、北半球的两地,其中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一、日照图的解题内容和步骤
1.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①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特例除外)。②从自转方向上看,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自转,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自转。③从经度数排列上看,自转方向与东经度数由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
2.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①太阳直射经线的确定(A.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B.平分昼半球的经线;C.根据已知某经线的时间来计算;D.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点所在的经线。)②直射纬线的确定(A.利用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B.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纬线;C.利用晨昏线相切的纬度计算:直射纬度=90°-相切纬度)。
3.时间的确定 ①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时。
5.太阳高度
6.昼夜长短: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极昼范围是(90°-直射纬度)N以北地区];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极地区出现极夜[极夜范围是(90°-直射纬度)S以南地区]。太阳直射南半球相反。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如果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则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扩大,如果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则北极地区极夜范围缩小。南半球相反;直射点向南移相反。
二、日出、日落
1.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但各地日出、日落的地方时时刻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2.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先计算出该地昼长的时间,然后以正午12时为起点,减去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出的地方时,加上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落的地方时。
3.日出、日落方位——①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
本文标题: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题透析之二:地球运动(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gaokao/2751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gaokao/27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