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于1981年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于1984年11月出版了高级中学课本《地理》。该课本在地理上的大气一章中设计了世界气候类型附表,但未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地图。继后,经过广泛试教,征求意见,并根据国家教委1990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进行了修订,于1990年10月出了新版。此新版不仅附有世界气候类型表,还附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地图(参见图6),这是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中首次加入世界气候类型知识,并在地理课本及其配套的地理教学地图册中配置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地图。1998年世界气候类型知识进入初级中学《世界地理》课本中,这说明世界气候类型是地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地图,至今仍延续使用。
从(图6)中的气候类型名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普通中学地理课本中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地图,是在贝尔格气候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例如“地中海气候”、“萨瓦纳气候”的名称,只有贝尔格气候分类中所独有。
笔者点评:该世界气候类型的优点是从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认识能力出发,选用以自然景观为标志,以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为指标划分气候类型,气候带名称沿用天文气候带名称,比较结合广大学生教学、生活实际,方便学生应用。但该分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气候带沿用天文气候带名称,可是没有提出气候带的气温指标;季风的概念不明确,因此亚洲东部的温带季风气候,最北到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堪察加半岛的北缘;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在图中是合并后的气候类型名称,但从字面上来看,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可以理解为就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本身也属湿润气候性质,故合并后的名称缺乏科学性,把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等同起来也是不妥的。气候类型的命名缺乏系统、一致性原则,多数气候类型名称以自然景观命名,可有的却以地名命名(例如“地中海”气候),有的又按成因命名(例如“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季风性湿润”气候),有的气候类型名称前冠以“气候带”名称,有的又不冠“气候带”名称。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未提出海拔高程指标,致使图上的类型界线画法随意性较大,与实地不一致,例如墨西哥高原北部的高原面海拔为1000米,其中多数山峰海拔高达1500~2000米;南部的高原面海拔均在2000~2500米,多数山峰也在2500~3000米,而图上却是热带萨瓦纳(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由于存在上述缺点,不同地理教材的编者试图在该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地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于是就出现目前多种地理教材版本中,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地图内容及其界线画法不一致的现象,增加了对世界气候类型理解的难度。“亚寒带”一词也与图上的分布位置不相符。
本文标题:为我国普通中学地理教材设计新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地图(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579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5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