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种田有很大进步。孟连县2001年列入全省电脑农业推广县。至2003年,孟连县开发了自己的陆稻种植系统,并对云南省提供的水稻、玉米施肥系统二次开发,3年间共设样板面积1200亩。主要在水稻、陆稻、玉米3种粮食作物上实施推广面积22422亩,新增产量92.2万公斤。建成了孟连县的电脑农业网站,利用互联网发布县的资源、农产品供应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学习水稻、玉米、甘蔗种植等作物种植的技术、新方法,并教会群众应用。至2005年,电脑农业项目已在全县4个乡(镇)30个村组织实施,参加农户达到了19000户次70000多人次,共计完成推广面积8.3万亩。傣族群众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傣族地区过去仅有少量的纺织、酿酒、榨油、竹木制作等手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先后建立了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制纸、制盐、食品加工、制茶、榨糖、制胶等厂矿企业。西双版纳的景德工厂、勐海茶厂、普文糖厂、德宏的新华工厂、芒市机械厂、怒江坝的国营糖厂等,都是云南省有名的企业单位。2005年,德宏州工业总产值完成26.94亿元,实现增加值9.72亿元。其中电力、水泥、铝、硅等工业产值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商业得到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傣族地区的商业十分萧条,商品极少,价格昂贵,奸商又从中牟取暴利。广大傣族人民受尽了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傣族地区各州县都建立了百货、民族贸易、外贸、农具、食品、医药和饮食服务等公司。贸易方式由过去的易货贸易、小额贸易为主转变为一般贸易、转口贸易、加工贸易、资本合作、技术合作国际汇兑区域会展等多元化、高水平的形式。1988年,德宏州瑞丽市开辟了姐告经济试验区。姐告开始成为中缅两国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1991年正式批准成立了姐告边境贸易经济区。从2000年8月1日起,姐告开始实行“境内关外”准自由贸易区的特殊政策。抓住发展的新机遇后,2000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5.2亿元(不含边民互市)。2005年,德宏州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3.90亿美元。西双版纳州对外经济贸易总额达2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东盟各国已成为其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中贸易额列前三位的是缅甸、老挝、泰国,又以泰国的贸易增长最快。继东盟之后的主要贸易伙伴,还有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
交通事业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傣族地区的交通非常闭塞,除中缅公路通往德宏地区外,全靠驿道和马帮运输。现在西双版纳全州全部通公路,36个乡中有29个修通了公路,总通车里程为3670公里。西双版纳机场于1990年4月建成通航。昆明至西双版纳航线每天有6-10个航班,为国内航班密度最高的航线。西双版纳机场还先后开辟了至成都、广州、重庆、天津的国内航线。1996年4月还开通了至曼谷的国际航线,为省内仅次于昆明的第二大航空口岸。德宏芒市机场始建于1937年,抗战胜利后停用,至1990年4月10日修复通航。200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了30万人,航班起降3044架次。先后有东航云南公司、国航西南公司、南航贵阳公司、郑州公司开辟了航线。
西双版纳毗邻泰国,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966.3公里,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境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东南亚诸国的门户和最便捷的水陆通道之一,比绕道华南沿海港口缩短路程1500至3000公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澜沧江景洪港、西双版纳口岸机场、磨憨等3个国家级口岸和打洛省级口岸,开通了中老缅泰四国商船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景洪万象国际客运班车,开通了景洪至泰国曼谷、老挝琅勃拉邦的国际航线,至国内各地航线逐年增加。景洪港辖区的航运企业增至40家,客货轮船增至100艘,运力达1.7万多吨。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地普遍建立了小学,改变了过去儿童以佛寺为学校、以和尚为教师、以佛经为课本的现象。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也相继建立,更多的傣族孩子接受了教育。西双版纳和德宏都各自有了自己的高校。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由原西双版纳教育学院、西双版纳州民族师范学校、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大学合并改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由德宏教育学院改建,都为傣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有效保障。新中国成立前,傣族人民聚居的边疆地区,疟疾、霍乱、伤寒、鼠疫等10多种烈性传染病长期流行,尤以疟疾为甚。广大傣族人民缺医少药,生命毫无保障。领主、头人还把一些敢于反抗剥削压迫的贫苦农民诬为散布疾病的“琵琶鬼”,进行残酷迫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派出医疗队、防疫队,深入傣族地区开展卫生保健工作,建立各级医疗机构,培训傣族医务人员,免费治病、防病,很快扑灭了鼠疫,控制了艾滋病、疟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增强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有效地遏制了各类重大疫病危害蔓延,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妇幼保健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傣族传统的医药得到了新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要“拯救民族医药,继承民族医药遗产”。1983年国家确定傣医药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1984年4月国家卫生部肯定了傣医的地位与作用,各级政府制订了“八五”傣医人才培养、机构设置、科研工作(基础研究及开发性研究)规划,把傣医药发展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对抢救傣医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77年成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逐步对傣族医学进行发掘整理。1979年4月24日正式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1983年景洪县傣医傣药研究所成立。 1988年4月10日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形成了科研、临床、教学三位一体的新格局。德宏、思茅也相继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机构。为傣医的拯救、继承、研究工作创造环境条件。
傣医人才培养方面,1986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卫生学校首届招收了一个傣医班,学制三年,培养了43名傣医中专医士,初步缓解了傣医后继乏人的局面。因此,由原1977年成立调研办公室之初设有3名傣医药工作人员,通过相继调入、培养,至今科研所(院)已有职工115人,其中直接从事傣医药科研、临床工作的33人,占28.7%。除此之外,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各地的民间傣医药人员(非编)有217人。
本文标题:傣族详细资料(7)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424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