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水文(11)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水文(11)

时间:2012-10-26 11:33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776山岳冰川  也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是运动占优势,积累与消融大致平衡的冰川。一般散布于被分割的山地,其规模及厚度远不及大陆冰川。冰川的运动基本上受下伏地形所控制,以重力流方式向下滑动。现代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如亚欧大陆和南北美大陆的高山区。山岳冰川按其规模及所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及山麓冰川等。
777山谷冰川  是山岳冰川的一种。常见于山体高大、雪量丰富的高山地区。巨大的冰体从雪线以上的补给区,缓慢流动到雪线以下的消融区。顺谷而下,因流动于山谷之中,因而又叫“冰河”。其长度不一,可由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冰层厚度可达数百米,流动速度十分缓慢,每年流动数十米至一、二百米。山谷冰川视补给量和消融量二者的比值大小而有进退现象。这种冰川以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最为典型。
778冰斗冰川  是山岳冰川的一种。它是由长期聚积在围椅状洼地(即冰斗)中的积雪积压而成的。多分布在雪线附近。一般规模较小由不足1平方公里至数平方公里。它与山谷冰川不同,没有粒雪源和冰舌之分,它的补给主要依靠冰斗后壁的雪崩和冰崩。
779悬冰川  是山岳冰川的一种。多见于雪量较少的高山地区。从地形上看,没有明显的凹地形态,也无明显的粒雪盆和冰舌之分,而是悬垂于斜坡之上,故而得名。这种冰川面积一般小于1平方公里,在欧洲比利牛斯山分布最为典型,我国西部山区也有分布。
780冰舌  冰川前端呈舌状的部分叫做冰舌。冰舌的长度自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宽度自数十米至数公里不等。冰舌有进退现象,当补给大于消融时,冰舌前进;反之,消融大于补给时,冰舌后退。
781山麓冰川  由一条巨大的山谷冰川或许多条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地带呈扇形展开,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一片宽广的冰原叫山麓冰川。山麓冰川具有从山岳冰川向大陆冰川过渡的特性,因此,有人也将山麓冰川列入过渡型冰川。现在这种冰川在北美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分布较广,其中尤以马拉斯平冰川最为著名,该冰川由12条山谷冰川汇集而成,山麓部分的面积达2682平方公里,最厚处达615米。我国西部山区,在第四纪冰期中曾有发育。
782海洋性冰川  又称“暖冰川”。主要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其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一般可达2000—3000毫米,冰川的主体(恒温层)温度较高,接近0℃。由于温度高,补给量大,冰川运动速度较快,年运动量约100米或更大。雪线分布低,冰舌尾端下伸也很低,可达森林带中,冰面消融强度大,每年可达10米水柱以上,而且冰川进退变化幅度大,故冰蚀作用明显。我国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东段和川滇横断山系的冰川,即属于海洋性冰川。
783暖冰川  即“海洋性冰川”。
784大陆性冰川  又称“冷冰川”。主要发育在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地区。雪线附近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一般为500—800毫米,冰川主体温度经常保持在-1~-10℃以下。由于温度低,补给少,冰川运动缓慢,一般年运动约30—50米。雪线高度高出海洋性冰川1000余米,冰舌高居在森林带以上,冰舌末端的年消融深度在1—3.5米之间,尾端进退幅度小,侵蚀作用较弱。我国天山、祁连山中部和东部,昆仑山,青藏高原内部山地至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的冰川,即属于大陆型冰川。
785冷冰川  即“大陆性”冰川。
786冰川的积累  冰川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固态降水。除此之外,还包括风吹来的雪,山坡雪崩及表面水汽凝结等,这些统称为冰川的积累。一年中冰川获得大量物质补充的时期,主要在冬半年,故可将冬半年称为冰川的积累期。
787冰川的消融  冰川形成后,在太阳辐射、暖湿空气及其它侵蚀冰川的有效热源的作用下,冰川发生融化或蒸发的耗损,并使冰层逐渐减薄,这种现象称为冰川消融。冰川消融与太阳辐射、天气状况、冰面性质、冰川分布的坡向、高度等因素有关。冰川消融的年内变化与气温有关,夏半年气温高,为冰川消融最强的时期,称为冰川消融期。
788冰川的进退  冰川的大小随冰川的收入与支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冰川的收入有:降雪、风吹来的雪、雪崩来的雪、表面水汽凝结;冰川的支出有:蒸发、升华、融冰后的径流、吹走的雪和冰川移动的冰径流。若收入与支出平衡,则冰川位置相对不变,处于稳定状态;若收入大于支出,则冰川增长,发生冰川前进;若收入小于支出,则冰川减少,出现冰川后退现象。冰川的多年进退变化与其补给条件有关,它反映了气候的变化。
789冰川跃动  也叫“冰川波动”。冰川在较长时期内,运动速度发生周期性的突然加速,这种现象叫做冰川跃动。它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冰川跃动原因至今说法不一。
790地下水  在地面以下,存在于土壤、岩石的孔隙、裂缝和洞穴中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地下水按其存在形式和物理上的差异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五种。按其成因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又称自流水)三种。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江水、湖水、人工湖水,此外还有岩浆水(也叫原生水)、凝固水。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研究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如此,有的地下水(矿水)可作医疗用水,有的可利用地下热水发电,还有的地下水可从中提取盐、溴、碘、硫等有用矿物和元素。因此地下水还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791气态水  存在于岩石和土壤孔隙中的水蒸汽。当达到饱和时气态水凝结,增加地下水量。
792吸着水  又称吸湿水,由于静电引力和分子引力吸附在岩石和土壤颗粒表面的水,叫做吸着水。吸着水不受重力影响。吸着水只能以变成水蒸汽的形式发生移动,所以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属于无效水。
793薄膜水  包围在吸着水外面的一层水膜称为薄膜水,薄膜水,不受重力作用影响。但它能以液态形式从颗粒上水膜厚的部分向薄的部分缓慢移动,所以能被植物所利用。
794毛细管水  指在地下水面以上,因毛细管引力作用而存在于岩石毛细管孔隙和土粒孔隙中的水。孔隙的直径为0.001—0.1毫米。毛细管水容易移动,有利于农作物吸收利用,是土壤中供给植物养分最有效的水分。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水文(11)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3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3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水文(11)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水文(11)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