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积成的7个冲积扇所组成的山麓冲积平原,叫川西平原。历史名城成都就在这个平原上,所以川西平原也叫成都平原。成都平原西北起灌县附近的神仙桥,南至新津县城附近的熊坡山,东至金堂附近的龙泉山。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80公里,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是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平原海拔600米左右,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成都平原上有著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这里土壤肥沃,水渠纵横,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水稻,油菜籽、蚕丝、甘蔗的产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河套平原 黄河上游冲积平原是它的主体。此外,湖积平原(如乌梁素海附近)和阴山山麓的洪积、冲积平原也是它的组成部分。北以断层线同海拔1500米以上的阴山山脉相接,南以黄河陡坎同鄂尔多斯高原相连,西端止于巴彦高勒(三盛公),东端闭合于呼和浩特以东。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一般为30—40公里。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
河套平原一般分为两部分:(1)后套平原在巴彦高勒以东,西山嘴(乌拉山西南的一个小山嘴)以西。海拔多在1100米左右,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40公里,由西南向东北微微倾斜。乌梁素海附近最低。(2)前套平原在西山嘴以东包括包头、呼和浩特一带,海拔多在千米上下,呈西窄东宽的三角形。
河套平原是阴山山脉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一个东西走向的沉降盆地,是在第三纪末喜马拉雅运动最强烈时期形成的。盆地普遍沉积有很厚的第四纪淤泥质湖相沉积,说明当时是个大湖。后来黄河流注,湖水外溢,湖积层上覆盖了沙土、粘土、形成了今日的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西南高东北低,平原上水流只能间接排入黄河。河套平原灌溉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银川平原 即“宁夏平原”。
宁夏平原 又叫银川平原或西套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的黄河两岸。北起石咀山,南接黄土高原,南北长约280公里。东起鄂尔多斯高原,西接贺兰山脉,东西约宽10—50公里。面积7800平方公里,海拔1100—1200米。
在地质历史上,宁夏平原是一个沉降盆地,称为宁夏内陆断陷,东西两边为断层,是在鄂尔多斯高原、贺兰山脉不断上升过程中,断裂下陷形成的。平原上覆盖着300余米厚的冲积物和洪积物,主要为砾石、沙、沙质壤土等。
宁夏平原有时还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以青铜峡为界,以北称为银(川)吴(忠)平原,以南称为卫宁(中卫、中宁)平原。
宁夏平原灌溉农业发达,有秦渠、汉渠、唐徕渠等著名灌溉渠道。平原上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引水渠道的大量修建,扩大了灌溉面积,宁夏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湟水谷地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以南、拉脊山以北和日月山以东地区。这里三面环山,海拔2000米左右,谷地较为开阔,土壤肥沃,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无霜期三个多月,灌溉条件优越,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河谷农业区。
黄河谷地 在青海省东部,贵德以下至青甘交界处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这里海拔在2千米左右、土壤肥沃、无霜期有三个多月,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灌溉便利,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河谷农业区。
雅鲁藏布江谷地 又称藏南谷地。是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同山脉平行的构造谷地,大致是东西走向。谷地的绝大部分属雅鲁藏布江流域,西部的一小部分为狼楚河流域,海拔多在3500—4500米。雅鲁藏布江的干流谷地大部分为宽谷,一般宽为20—30公里。宽谷地段,阶地和冲积扇很发育。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不少阶地和扇形地已被深切,但大部分可以耕种,是西藏主要耕地分布区。
雅鲁藏布江谷地夏季有印度洋暖湿气流吹进,冬季无寒潮侵袭,夏暖冬温,降水较多。太阳辐射的条件特别优越,这些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缺点是降水集中在5—9月,10月到来年4月几乎无降水。风力较大,蒸发强烈。春旱是经常性的威胁。因此,发展灌溉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主要条件之一。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处喜马拉雅地热带,地热资源极为丰富。
辽西走廊 是辽宁省西南部低山丘陵区至渤海沿岸的一条狭长平原地带。其宽度从一、两公里至十几公里不等。走廊背山面海,形势险要,是历史上东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陆上交通要道。近代这里修筑了铁路。位于辽西走廊的锦州市在京哈铁路线上,是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仗,就是在锦州一带进行的。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介于祁连山脉和北山山脉(包括龙首山、合黎山等)之间,为一狭长的低地。东端止于乌鞘岭,西端几乎同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洼地连通,界限不明显,一般以93°E附近的疏勒河与罗布泊分水地区为界。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度各处不等。张掖、武威附近宽约50—70公里,山丹、永昌之间,南北山地几乎相连,很少有低地。嘉峪关以西走廊变宽,最宽处达300公里。走廊底部海拔多在1200—1500米之间,敦煌一带最低,在1100米以下。走廊内部起伏较大,不少地方,干燥剥蚀的丘陵、山地突出在平原之上。走廊中心为宽2—3公里的冲积平原,多有地下水,有的地方出露成泉。从冲积平原向祁连山脉,依次出现洪积冲积平原、洪积扇、山麓坡积带;向北山方向,则是冲积平原直接同山麓坡积带相接。河西走廊的平原,又被突出其间的丘陵山地分割为武威平原、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平原三部分。每个平原的中部,多是沟渠交错,耕地如织的农耕地区。
河西走廊属祁连山地古生代褶皱带,叫走廊山前凹陷(或边缘凹陷)。古生代末期祁连山褶皱隆起时,凹陷开始发育,一直继续到现代,接受了中生代、第三纪、第四纪的沉积,形成了今日的走廊平原。
河西走廊地处中温带干旱地区,东部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上,≥10℃的积温在3000℃以下;西部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10℃的积温在3000℃以上。农田主要依靠祁连山地的冰雪融水进行灌溉,是典型的绿州农业区,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在汉唐时期,河西走廊是中西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的必经之路。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平原(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1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