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思想和天文学说
古代中国对天体的认识有三种:一是盖天,二是宣夜,三是浑天。
盖天说认为天如同一个“盖笠”,即南方的斗笠形,中高外低,地如同一个扣着的盘子,也是中高外低。《周髀》为盖天说。《晋书说:“北极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以六万里,北极下地高子外衡下地亦六契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周髀》在利用晷影推算的过程中,应用了勾股定理。《周髀》家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推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天圆地方的观念与“地如覆槃”矛盾。《易.系辞》记载的天体论,主要是昼夜说。以前谈到过,《易》的理论基于天文历算,宣夜说的具体方法却未传下来。
《晋书》说,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郗萌记先师传授的理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飞无极......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天体飘浮在太空中,由“气”推动它们运行。晋代虞喜《安天论》:”天高穷于无穷,地深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他认为”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而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针对的就是”天圆地方。虞耸认为“天似穹窿如鸡子,幕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日绕辰极,没西而还东,不出入地中。......斗极之下不为地中,当对天地卯酉之位。......”姚信认为“天之体南低入地,北则偏高。又冬至极低......夏至极起......极之立时,日行中地浅,故夜短;天去地高,故昼长也;极之低时,日行地中深,故夜长;天去地下,故昼短也。”人们对这些说法表示否定。然而《易.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践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与《安天论》很相似,意义和用词有相通的地方。《系辞》全篇还有很多说法体现了宣夜说的观点。如“崇效天,卑法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根据这些记载可知,宣夜说在春秋时代已经形成,并非汉代才出现。到了汉代,宣夜说已经“绝无师法”了。《系辞》若确出于孔子,那么孔子是接受宣夜说了。
浑天论认为天如同鸡蛋,地如同蛋黄,天大而地小,一半在地下。因此二十八宿半隐半现,天转如车轮。东汉张衡制浑天仪,演示天象与真正的星空完全相符。浑天理妙,然而学者多疑之。汉王仲任据盖天说驳浑天仪,说:“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日随天而转,非入地......今视日入,非入也,亦远耳。当日入西方之时,其下之人亦将谓之为中也。四方之人,各以其所近者为出,远者为入矣。......”其观点与以火炬为例的说法其实可以用来证明地球是圆的。考古史者往往在“汤谷”所在地上犯主观主义错误,就是没有认识到日出日入之地是相对的。中国上古的汤谷、禺谷是对中国先民而言的特定观念,成为确指的地方。
三种天体论中,术数有存的是盖天说,对数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考验天状,多所违失”。宣夜说只保存了一些理论,但《周易.系辞》则包含了其理论,具有文化史上的价值。浑天说“精微深妙,百代不易之道”,但“官有其器而无本书”,浑天仪使人信服。只有盖天说的一种说法包括了“天圆地方”的见解,浑天说明言地为卵形,被天包裹。这种说法接近事实,但水、气之说有时代局限性。《山海经》第五、《淮南子.地形》开头几句有完全相同的词句。《淮南子.时则》时有求地东西与南北距离、天之高度,都是《周髀》之术。《晋书》所录言论,可了解三种学说的大略,但不一定都是正宗。上古年代,地心说是想当然的观念,中国天体论呈现不同学说并存的局面,体现了先民的探索精神。
《山海经》的观点是地为方形,而朝鲜九世纪的《普天之下地图》,把地球画成圆形,说明当时有人已认定地球为圆形。内容相关,形式不同,说明二者有相同的地理知识,天体论却相反。
本文标题:我国古代的天文思想和天文学说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25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