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流动人口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迁入地(城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积极的影响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流动人口给城市提供了大量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求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劳动力需求不断增长,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城市中一些“脏、累、重”而待遇又不很高的行业,如建筑、纺织、化工、环卫、煤炭等,出现了“招工难”,城市自身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流动人口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为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如今,在城市的上述部门,“农民工”已经成了最主要的劳动力。
第二,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前,城市经济几乎清一色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力鼓励城市个体经济的发展。近二十年来,在城市个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流动人口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本身就是个体经营者,他们的到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资金、人力、管理经验和活力;他们中更多的人则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城市经济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第三,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大量的流动人口本身就是一股巨大的消费力,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挣得了收入,他们又会把相当部分的收入用于衣、食、住、行等活动上,从而为城市商业、饮食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同时,大量的流动人口在城市经营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他们在为自己增加收入的同时,繁荣了城市的商业,并通过纳税、交纳管理费等方式,增加了城市的收入。另外,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在他们返回家乡时,通常会购买一些物品回家,由于他们人数众多,即使每个人购买力有限,总的购买力也十分巨大,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或进入乡镇企业中就业,使当地的农田出现空闲。80年代中后期的一段时间内,城市周边地区曾经出现农田大量抛荒的现象。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民流动到城市邻近地区,他们或受雇于乡村集体,或受雇于个人,从事农业、蔬菜、副食品的生产。这些流动人口的存在,改变了过去大量农田抛荒浪费的现象,为全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保证了城市周边地区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同时,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增加了城市的粮食、蔬菜和副食品的供给。
本文标题:我国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204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2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