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教育与计划生育的相关性
(1)基础教育是指人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中小学校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当然,这里不只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而且包括农民教育,对农村育龄妇女进行计划生育知识、优生知识的教育,性生活、健康、避孕等知识的教育,国家政策、计划生育法规、人口形势的宣传教育。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口的基本素质,高素质的人口更有利于计划生育实行。教育可以作为计划生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从教育上下更大的功夫去提高人口素质,那么我们的计划生育要花费更大的成本,浪费更多时间、精力,而且效果不好。国家每年都要在此花费大量的财才和物力,计划生育的行政成本极高。即使运用行政强制手段取得了当前的效果,但从更长远的时间看,会出现反弹。事实上中国的人口生育已经出现了反弹之势。以往人们在对计划生育的原因探讨方面,更主要地是集中在:经济、制度、法律、历史传统、生育观念上面。当然影响计划生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教育对实行计划生育和实现人口转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我们进行政策控制、法律制裁、经济处罚的同时,一定要加大基础教育的力度,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特别要想办法在更短的时期内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高计划生育的内在控制力,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的人口转变。
(2)计划生育是人类有意识地安排、计划、控制再生人口的数量、质量和人口结构。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计划生育有两种基本控制方式:一是外在控制,即通过国家政策、法规、经济手段控制等。国家的人口政策上的宏观计划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政策性指标,在总体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对违反计划生育行为的处罚不论是经济上的,还是法律上的都有较大的难处,处罚一般只能停在经济控制上,还没有上升到刑法。经济上有承受能力的就可以多生,经济上没有能力的人“偷生、逃生”(逃到外地、躲藏到计生工作人员找不到的地方偷偷地生育)。二是内在控制方式,主要是指人口家庭的自我生育计划包括恋爱、婚姻、家庭、生育、子女教育的时间安排和计划。在这方面人口素质、受教育程度以及生育观念、生育愿望、生活方式、法律意识、经济行为、职业、城乡差别等都会对人口的生育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育龄夫妇的受教育程度在计划生育中的作用是最为重要。调查表明,计划外生育的妇女文化程度越低,超生人数越多。仅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妇女计划外生育占71. 43%。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计划外生育人数明显减少。无知也是制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文化素质高的人群的自我生育控制率更高,超生现象很少。我国的计划生育是以国家的外在强制计划为主,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国家计划与生育个人主体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当个体生育愿望与国家总体计划生育要求存在着较大偏差时,矛盾会更为激烈。因而提高生育主体的自我计划能力和计划科学性是实行计划生育、实现人口走向科学更替水平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2、教育对计划生育的影响
从当前我国的计划生育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县域人口的计划生育之中。加大县域人口发展研究是当前我国计划生育的重点。而当前研究者的着重点集中于政策、经济、法律控制时,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实现理想的计划生育目标。因而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的基本素质,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转变人口的生育观念,端正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同时提高计划生育工作队伍的效能和工作责任感,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树立法制观念,依法生育,按政策生育。减少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漏洞,防止人情生育、权力生育、怂恿生育,防止滥用职权以罚代生的生育行为等,会更加有利于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近年计划生育工作中,表现出一种强调计划和法制,而忽略或缺少教育和服务。计划生育的宗旨决不仅限于少生多少人上,更重要的还在于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尽可能好的人口条件、人口状态和人口环境。我们不仅要追求生育率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实现人口的现代化。
(1)转变生育观念是计划生育的关键,发展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生育观念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办法。教育的普遍提高可以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数量庞大而又高增长的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人口过多给中国的经济建设提出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迫于经济压力,人口政策和实践集中于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目标上,付出的努力客观上掩盖和淡化了人口素质和结构问题。国家每年都要在此花费大量的财才和物力,计划生育的行政成本极高。大力发展教育可以大面积提高国民素质。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降低生育意愿,增强计划生育意识,从而有利于国家计划生育目标的实现,使中国人口走向稳定低增长,高素质的格局。
(2)人口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可以推迟婚育年龄,延缓人口增长,减少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出生数量。在我国,不同的人口结婚年限的差距很大,“二十不早,三十不迟”,但是在两种不同的婚育模式下,相同时期内产生的人口数量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60年时间里20岁生育要比30岁生育多生一代人口。而早婚早育现象在农村表现得十分突出,是一个禁而不止的难题。它不仅影响着育龄人群规模、生育期的长短、生育的世代间隔,而且对计划生育质量、人口计划的实现等度量指标有很大影响,已制约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而城市人口晚婚比例大。其根本原因是二者受教育的时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3)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基本素质从而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避孕知识的增加,可以减少或避免意外生育行为和无思想准备的生育行为。现实中很多年轻人20岁或更早地进入恋爱,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也是人性的基本要求。当他们发生性行为时只是生理上的要求,并没有想到要生育,更多的人并没有生育的意愿,只是他们缺少性生活的基本知识,没有有效避孕的知识和经验。当没有准备的性行为造成了怀孕的事实,大部分人可能做人工流产,但也有很多人发展为婚姻而生育,这叫“生米煮成熟饭”,也有非婚生育。而这个人口群体在文化教育层次较高的人群中很少出现。
(4)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范围,使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繁,兴趣和爱好增加,从而降低人们对子女生育的偏好。子女数量的增加会使人放弃更多的其它社会活动和爱好以及其它交往的机会。更高的教育水平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他们对更高生活的要求和更高的人生目标的追求。当生育行为阻碍他们对自我实现时,生育子女的成本远远大于他们的心里预期时,他们就会选择晚育、少生。而农村青年如果教育程度低,没有更多的机会从事自己的事业,那么在自己的婚姻生育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受制于父母的意愿,婚姻生育机本上由父母安排。而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青年则有自己的事业,在婚姻上也由自己作主,当他们见识到外部世界生活的丰富多彩时就会有强烈的追求,从而放弃自己的婚育要求。
(5)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控制和制止超生和多生行为。例如,湖南省淑浦县有一个乡,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了一个计划生育常年工作队,实行工资待遇与罚款挂钩,从而出现乱收乱罚。有的夫妇已生8个女孩,以交900元“保胎费”得生第9胎。高素质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人口发展研究工作队伍是我国实行有效的人口控制的保障。
当然,从目前我国整体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的现实国情中,加强国家法律和制度对计划生育的强制控制以及相应的经济控制手段是必要的。但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是走出我国边缘化人口计划生育困境的内在动力,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实现我国人口科学更替的最有效方式。
本文标题:我国的人口增长(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158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