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作文指导
当前位置: > 作文大全 > 作文指导 > 作文技巧点拨14--叙述的技巧1

作文技巧点拨14--叙述的技巧1

时间:2013-05-21 15:4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作文技巧点拨14--叙述的技巧
要义解读
叙述的一般要求是把事件交代清楚,或把人物的经历写明白。如果再进一步要求,就要考虑叙述的技巧。“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吸引读者,需要有波澜,有起伏,有张弛,这是成功叙述的必要条件。考生在作文时要注意把握叙述波澜的创制方法,学习叙述的技巧,力求叙述生动。
技巧点拨
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扬”即是褒扬,“抑”是贬抑。抑扬法,就是对所写的人或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让叙事有陡然的翻转,出乎读者意料,使文章“有气势,光焰逼人”,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叙事的波澜是为写人和叙事服务的,贵在自然合乎情理。
2008年山西高考一考生在《爱,撑起希望的天空》中写道:
“一排排倒塌的校舍,一具具瓦砾中抬出的遗体,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喊……还有谁能抑制住心中的悲伤?面对灾难的肆虐,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伤悲——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作者在叙事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描述了地震造成的惨状——“一排排倒塌的校舍,一具具瓦砾中抬出的遗体,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地震给人们的打击——“还有谁能抑制住心中的悲伤”。接着一转,赞扬人们不可以被打败的精神。
2008年贵州卷《人与自然》一文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称赞小男孩帮小海龟,接着转向批评他的做法。
2.设置悬念
悬念,即挂念,悬挂起来,念念不忘,又称为“卖关子”。通常是在文中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疑问”,将这些疑问藏在叙述中,让读者去猜测,去关切,去担忧,以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和急切期盼的心理,在对情节的叙写中,逐步将这些“疑问”解开,让人恍然大悟。
2008年山西高考一模作文《最后的一件事》中写道:
“大风卷着雨水疯狂地扫向大地,街巷里回荡着那呜呜的吼声,弄得人们心神不宁。但这一切对于比尔来说,都无所谓了。
他瘫坐在小镇中心一间普通民房的一把旧椅子上,脏乱的头发散在额前,遮住了眼睛,身子紧紧裹在已经磨得泛白的大衣里,脖子也深深缩进了高高竖着的衣领,好像生怕一丝光漏进去似的。其实这间房子已经两个星期没有电了,又哪来的灯光?”
编一个好故事不容易。这个故事的悬念设置得好。故事的题目是“最后的一件事”,这“最后一件事”会是什么呢?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悬念。故事中类似的悬念很多,如一开头,作者就把人物置于绝境:风雨飘摇,家徒四壁,求职无望。这就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不由自主地关注人物的命运。“是时候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比尔到底想干什么呢?作者故意不说破,吸引着读者看下去。文中一再地提到“口袋里那硬硬的东西”,那是个什么东西呢?比尔想用它来干什么?作者一次次地把读者的心吊起来。直到故事结束,一切悬念都解开了:那“硬硬的东西”原来是准备了结自己的手枪,在了结自己之前要做的“最后一件事”是“答应了人家”去送信。比尔的“诚信”使自己的命运发生了突转。比尔在自杀之前还要兑现自己的一个承诺,我们不能不为他“诚信”的品格所感动。
3.波澜起伏
这种方法,与悬念贯穿法有一点相似,但波澜起伏主要是在叙事中对事物发展中人物的顺境与逆境的错落安排。形象地说,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波接一波,波澜起伏。设置波澜的着眼点是故事人物遇到困难的过程(悬念贯穿法的着眼点是读者的阅读心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作文技巧点拨14--叙述的技巧1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作文技巧点拨14--叙述的技巧1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