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家教小故事
当前位置: > 小故事 > 家教小故事 > 浅谈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3)

浅谈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3)

时间:2014-05-09 21:00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1.家庭教育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并构成教育的有机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家庭教育的特点:一是“从小”,孩子一出生便接触到父母,可塑性强,从小教育效果好;二是“时长”,孩子在成家前有三分之二时间与父母相处,父母对孩子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大;三是“亲密”,孩子对父母的亲密感情,使他们善于模仿父母的言行,学习父母的思想,父母对孩子有很大的示范作用。为人父母者和教育工作者要自觉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家庭教育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为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经济条件,但是把握不当,教育不得法,往往陷入“误区”。这里也有两个观念的根本转变的问题。
一是从重物质生活向更重精神生活转变。不少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充足富裕的物质条件,是家长的责任。较多地考虑孩子的衣食住行,对孩子娇惯溺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一味迁就,甚至用金钱、物质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从小使孩子陷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拜物主义,产生羡慕向往追求高消费的思想,使孩子丧失自立自强的观念、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和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崇高志向。家长要优先考虑孩子读书、成长所需,重视精神生活条件。首先鼓励教育孩子树立建功于国家,自立自强的观念和意识,这才是对孩子的最深切的爱护,最明智的安排。其次为孩子将家庭的文化建设放在优先的地位,物质生活宁肯放慢一点,重视和加大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这才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家长。再次注意锻炼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培养孩子宽容、和悦的大家风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去处理、去完成,使孩子领略成功的喜悦,增强精神享受,丰富精神生活。
二是从智力培养向全面培养转变。不少家长认为,只有学习好、分数高,其它都可以不予计较,家庭教育的任务只是配合学校抓好学生的学习。“分、分、分,孩子的命根”。于是一相情愿,请家教、加大作业量,进补习班一拥而上,使孩子成为拿分高手,考试机器。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教育孩子怎样做人,首先要注重德育,从而推动中学生智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法纪的教育,在德育的关键时期,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往往受益一生。其次在智育方面,家长应正确关心孩子的听课、复习、作业并给予必要的指点,指导孩子看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辅导材料、学习经验等,指导孩子科学用脑,培养观察、记忆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使其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再次,初中学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除合理搭配营养外,加强体育锻炼,多让孩子进行户外的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总之德、智、体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你的孩子才能智力强、素质高、身体壮。
2.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一致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配合,采取一致的行动,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长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的思想。由家庭教育的特点可知,子女的性格、思想、生活等父母都非常熟悉,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才容易奏效。家长不能忽视和放松对子女的教育,片面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个别家长把子女送进学校,就不闻不问,甚至连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也不来,认为有学校、有老师教育就行了。这样的家庭环境,子女是难以成才的。
第二、老师对孩子的意见,家长要正确对待。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会向家长反映情况的。大多数家长是积极配合、互通信息、共同教育。但是也有少数家长对老师反映的情况置若罔闻,甚至持怀疑态度,还有的家长喜欢报喜不报忧,对子女的缺点,总是袒护、包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表面看是维护孩子的声誉,实则是姑息纵容。而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一听说子女表现不好就火冒三丈,对孩子严加斥责或拳棒相加。这样只能加深老师、家长、孩子之间的矛盾,适得其反,更加影响教育效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浅谈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浅谈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