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丰富多彩有内涵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与此同时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形象也跃然纸上。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
一、读中问,问中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引领他们自主地诵读、感悟。引导他们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上这篇课文前,黄老师刚在我班上了一堂关于春天的主题单元教学写作课。我立马巩固黄老师用的读书方法,自读一次课文后,用一句话说说这本最大的书是什么书?轻而易举地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岩石就是书啊!抓住这点,我接着引导学生与同桌分角色读,让学生读出问题,因为我也觉得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通过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提出了好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岩石怎么会是书呢?岩石这本书上写的是什么东西呢?岩石这本书是怎么样的?而后我就根据学生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进行解决。从书中找出答案填空:岩石这本书上写着( )( )和( )。( )叫雨痕;( )叫波痕;岩石画上有( )、( )和( ),可有意思啦!这样,学生一边读,一边悟,一边读,一边问,对这篇课文的内容一下子就有了一个了解,并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想象中让文本充满活力。
让文本充满活力,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有人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确实,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我们应该让语文课成为他们想象的舞台。更应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平台。当讲到这本“书”上画着贝壳、树叶、小鱼时,我创设情景让学生猜测:
师:从这些事物中你猜猜看这里以前会是什么样的?
孩子们马上动起了脑筋,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这儿以前可能是茂密的树林”,还有的说“这儿以前可能是一片大海”。并说出了自己的依据。
而后理解川川的愿望是什么?他的愿望能实现吗?从哪里看出来?让学生说川川成了什么家?过了三十年,川川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想象他能为中国的地质学做出哪些贡献?如此一来,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学生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兴趣盎然。
三、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
在本课的教学中,紧紧围绕“书” 入题,首先书写“书”,让学生说自己看了哪些书?用( )的书说一说。然后引出课题——最大的“书”。接着我引导学生理解三个层次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 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兴趣,大自然这本更广的“书”就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开发,去利用。
如此一来,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广泛的“书”结尾:孩子们,岩石是最大的“书”,这书中也有乐趣。因为大自然是一本很神气的“书”,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就能从中读懂很多很多的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