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全国医学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全国医学地理学 > 环境与食管癌(4)

环境与食管癌(4)

时间:2011-01-20 21:29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四)病因分析

1.长期刺激性饮食习惯

长期吃粗硬食物。热汤、热粥、热茶、烈性酒或辣椒之类刺激性食品,或快吞或咀嚼不细、暴饮暴食等饮食习惯与食管癌发病有一定关系。

2.进食发酵霉变食物

调查表明,长期食用发酵霉变的酸菜的人得食管癌的人数较多,时间越长,食管癌发病越高。经测定,酸菜不但含有亚硝胺、亚硝酸盐、硝酸盐,而且还易被致癌霉菌(如地霉、黄曲霉、毛霉、黄青霉等)所污染。经动物试验证实可致癌。还有些地区虽然不进食酸菜,但吃一些其他发酵霉变食物,如华北吃发霉的馒头、窝窝头、玉米、薯干、萝卜干,广东汕头地区吃发酵的鱼露;新疆哈萨克族饮霉变酸奶等,食管癌发病率也较高。

3.进食含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食品和饮料

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进食酸菜、鱼露、咸鱼等含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食品和有些地方居民饮用自己酿制的酒精饮料等,与食管癌发病有关。有些高发区的饮用水含较高的亚硝酸盐,用这些水喂鸡可引起食管上皮增生性改变。用含酒精的饮料喂大鼠和狗等动物,可诱发食管癌。我国有的学者提出了体外镰刀菌产生的单端孢霉素与体内念珠菌性食管炎协同作用导致食管癌发生的综合病因假说,并根据此说,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单端孢霉素T,有致癌作用,可致染色体畸变,可诱导食管上皮转化,并抑制局部细胞免疫功能,食管表层上皮损伤或增厚,提供了念珠菌侵入上皮的条件,进而增高了染色体畸变率,明显促进强致癌剂甲基卞基亚硝胺的合成,选择性地引起食管癌。有的学者发现食管癌癌旁上皮细胞中含有亚硝胺的加成物6-甲基嘌呤,高发区食物与饮水亚硝胺含量与食管癌的发生呈正相关,胃液含可诱发动物食管癌的亚硝胺化合物与食管上皮病变亦呈正相关。

4.饮食营养不平衡

国外材料表明,食管癌的发生与食物低铁、蛋白质摄取不足、缺乏维生素A、C、B1B12等有关。我国食管癌病因综合考察报告指出,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居民用鲜菜的多少与食管癌死亡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吃鲜菜少者发病多,吃鲜菜多者发病少。新疆哈萨克族人聚居的地区食管癌高发是与牧民平常多吃肉类少吃鲜菜有关。广东梅县地区妇女食管癌比男性高发,是与这一地区妇女妊娠期间和产后都有许多清规限制,而导致偏食的风俗习惯有关。有人指出,长期的营养不良是引起细胞免疫能力降低而导致肿瘤兔疫功能低下有关。

5.自然地理和环境生态学因素

综合考察资料表明,食管癌多发于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红土覆盖层的干旱剥蚀低山丘陵地带。并发现食管癌与年降雨量、年蒸发量和水热指数大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年干燥度呈正相关,偏相关分析也得到证实。还与土壤的pH值呈正相关,与土壤导电度呈负相关。通过高低发区自然地理微量元素分析比较发现,钼、锌、铜、钴等含量在高发区较低,钼的缺乏可使硝酸在植物体内积累增多并使粮食作物易于霉变。调查资料表明,高发区自然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在40~50%以下,地表裸露,自然景观干旱等,与低发区明显相反。高发区的农作物以旱地为主,蔬菜水果较少,居民食用发酵霉变食物较多,但低发区则相反。

6.遗传因素

食管癌具有较明显的家族性聚集现象,如食管癌患者中有家族史的所占比例显著较高。据统计,食管癌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3.95~61.4%,并以父系最多,母系次之,旁系以配偶为多。并可见连续三代或三代以上出现食管癌患者的家族。从移民肿瘤的调查可见,由高发区移住低发区5~10年的湖北钟祥县的河南移民,20~30年随部队驻防云贵的河南人,110~150年侨居新加坡说福建、潮州方言的中国侨民,800多年福建、广东的中原移民福老、客家人等,虽然生活习惯和自然地理环境都有改变,但其仍然保持食管癌高发病率。从分析孪生子(同型)的结果看,认为遗传因素对食管癌的发病有一定作用。国外报导,有一个63人的小村,患食管癌者14人,经家谱分析证实,其中13例患者是一对夫妻的后裔,说明有明显的遗传因素。


  本文标题:环境与食管癌(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yi/2371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yi/23714.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全国医学地理学:环境与食管癌(1)
欢迎你对环境与食管癌(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环境与食管癌(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