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地理 >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

时间:2015-09-03 10:3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四节 自然区划

 

    在我国近代自然区划实践中,由于对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的不同、区划目的各异、区划原则和方法不尽一致,以及区划指标不统一,从而出现了多种区划方案。这完全是正常现象。但是,比较各种方案仍能清楚地看到,区划工作者对作为自然区划理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是由简单趋向比较完备的,区划界线从不甚精确逐渐走向精确化,分区论述的内容亦愈来愈深刻和详细。区划的另一特点是很好地保持了为农业服务的传统。区划工作者特别重视从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中选取区划指标,区域单位命名,也从纯学术考虑逐渐转向便于农业生产指导者和农民群众所接受。对外国区划单位名称,则选择性吸收和推广了自然大区、自然省和自然州等,同时摒弃了“自然国”之类易产生负面影响的名称。还应该提到的是,高校教材为适应教学需要,对作为分区论述重点的高级自然区不宜过多。因此简化了区划等级单位系统。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影响较大的综合自然区划方案很多,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罗开富方案

     

    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该方案明确提出以自然综合体或景观作为区划对象,以植物与土壤作为景观的标志即区划标志。在标志不确定处,则选用气候界线或地形界线加以补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当时已经有了“对于水分与热量配合关系的考虑,并将其视作为农业服务方向的体现。为“表现我国景观的地带性与递变性”,该方案把全国分为七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又分23个副区(图7.4.1,书末插页)。基本区和副区的命名,除康滇区因西康省撤消和卫藏区因习惯性称谓发生变化,目前已不用或少用外,其余区的名称一直被普遍沿用。区划等级单位只有两级,则显然是由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尚未及开展大规模综合考察,气象、水文台站少而且资料系列短等客观因素所致。

     

    二、黄秉维方案

     

    1958年发表,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方案运用地带性规律,首次在全国划分出6个热量带,1个大区,18个地区和亚地区,28个地带,88个(一度为90个)自然省,并拟进一步划分自然州和自然县,堪称我国自然区划史上规模空前宏大、等级单位最完备和内容最丰富的方案。

    这个方案为农业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其区划原则、等级单位系统的设置以及省以上单位的分区标志、划界指标等都充分表达了为农业服务的宗旨。

    区划工作者也对此方案提出过不少商榷性意见,如继承中国和亚洲自然区划传统不够,自然省以上各级单位根据活动积温及干燥度等值线划界的准确性不足,省级区划分有忽视非地带性区域特征的倾向,“地区”未能充分反映非地带性规律等。

     

    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和任美锷、包浩生方案

     

    任-杨方案于1961年发表,划分全国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65个自然省,未划分自然州。这个方案把大兴安岭南段划入内蒙古区,把辽河平原划入华北区,把横断山脉北段划入青藏区,以及把柴达木盆地划入西北区,而同时又将其周边山地划入青藏区等,曾在地理学界引起热烈的讨论。方案中等级系统与更高级单位的联系问题,把地带与地区等同问题,也有不少学者进行评论。

    1988年发表的任-包方案或多或少继承了任-杨方案的特点,此方案只有两级,包括8个区、30个亚区。最显著的变化是将柴达木盆地与阿尔金山、祁连山、东昆仑山北翼全部划入西北区,从而使西北区南界相当接近1978年“综合大学方案”和历次“冯绳武方案”。华南区北界比所有其他区划方案偏南、西南区北界偏南,也是这个方案的特点(图7.4.2,书末插页)。

     

    四、赵松乔方案

     

    1983年发表的赵松乔方案,当时曾引起强烈的反响。该方案在其等级单位系统中与《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同时把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作为一级区推出,并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自然区之下,又分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地区命名因区而异。在东部季风区内依据水热状况命名,如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等,实质上体现了水热组合对划分地区的标志作用。西北干旱区所属地区按热量和植被类型命名,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自然区的命名采用地貌-植被法或热量-植被法(图7.4.3,书末插页)。

     

    五、席承藩方案

     

    1980年完成,1984年以《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正式出版。这是一个包括区域、温度带和区三级单位的为农业服务的自然区划方案。三大区域为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与赵松乔方案互为借鉴。温度带共分为14个,其中大部分是与纬度位置相关的温度带,但在青藏高寒区域内划出的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则显然与纬度没有密切关系,而更多受海拔影响的温度带。温度带下共划分出44个区(图7.4.4,书末插页)。

    顺便提及,1988年发表的丘宝剑、黄秉维的中国农业自然区划,也划分三个区域,14个温度带,但只有38个区。这个方案引人瞩目的特点是,在自然区(三级区)这一级,分出了湿润(A)、半湿润(B)、半干旱(C)和干旱(D)四种类型。

    最后必须说明,现行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教材中的自然区划方案,共同特点是大区或区不列级,以地区为研究重点。主要差别则是前者划分出西南地区,后者则将西南地区分别纳入华中地区、青藏地区和华南地区,因而比综合大学教材少一个地区。


  本文标题:自然区划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di/1058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di/1058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自然区划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自然区划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