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天体演化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天体演化 > 宇宙的最初起源(2)

宇宙的最初起源(2)

时间:2010-01-29 03:30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在极早期,大统一理论还预言宇宙中应存在磁单极子。可是在现代宇宙中并没有找到这种粒子。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假设在这个极早期,存在一个急剧加速膨胀的所谓暴胀阶段,即从 10-35s到10-33s,宇宙至少胀大了约24个量级以上,从而使原来的超微小宇宙变成一个半径约为3mm的混沌体。关键是该超微小宇宙只容许最多产生一个磁单极子,此后又不具备产生新磁单极子的条件,因而在现代宇宙中几乎不可能找到它。此外,通过暴胀而来的上述混沌体的尺度,也正是标准宇宙模型往回追溯到此时所要求的尺度,从而避免了宇宙视界的不衔接问题。而且,由微波背景辐射观测所推知的宇宙早期的均匀各向同性,也变得易于理解:正是暴胀抹平了超微小宇宙原有的“皱纹”。

  (3)当往回追溯到约为10-43s的时期,便出现我们所处宇宙的最初起源问题。那时的宇宙状态具有多种多样的不确定性,应当用量子理论取代经典理论进行描述。林德(Andrei Linde)于1983年提出的随机暴胀模型认为:最初的宇宙仅存在标量场,由于它的量子涨落,使得其中的某些区域具有很高的能量。这些区域之一后来就演变成为我们今天所处的宇宙。该特别区域的标量场所具有的巨大能量,既为随后发生的暴胀提供强大动力,又按照质能等效性原理将其中的一部分能量转变成为各种粒子的能量和质量,其中包括使W粒子和Z粒子在较低温度下获得较大质量等。

  老子早就说过,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趣的是,现代宇宙起源理论和基本粒子起源理论,这两者在宇宙的最初时期竟变得彼此难解难分。始料未及的是,经过多次改进后的现代超弦理论,竟能利用一种超乎寻常的弦和有关膜面,逐步填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似乎不可逾越的鸿沟,把引力和其它三种作用力由超统一走向分离安排得头头是道,把各种基本粒子的产生和演变解释得井井有条,这同样是很玄的。更有甚者,只有在此基础上继续追究下去,才会进入只有能量而没有物质的特殊场区——真空激发态,也就是进入与我们的宇宙所对应的“无”。考虑到一般场区(“常无”)的量子涨落,也可能还有其它场区所对应的许多别的宇宙。因此,经过几千年文明史的漫长历程,人类对自身所处宇宙的认识虽然已空前深化,然而似乎又只是刚刚进入探索无限宇宙奥秘的大门,今后的探索之路仍然是漫长的。


  本文标题:宇宙的最初起源(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yanhua/1092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yanhua/1092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宇宙的最初起源(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宇宙的最初起源(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