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宇宙观念的发展
第一节 古代宇宙生成观问题
人生活在地上,一抬头就看到天。在古代,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经验,认为天是日月星辰诸天体所处的广大场所,而地上的一切则被包容在这个场所之内。这种囊括天地万物的世界,就是所谓的宇宙。
宇宙是怎样生成的?它的结构、运动情况又是怎样?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的难题。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对这些难题的探讨,在很长的时期内基本上都只能停留在抽象猜想的阶段,其中关于宇宙生成方面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有启发性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逐渐从昼夜交替和生物性别差异等诸多事物中,提炼出阴阳的概念。《周易》就曾将阴阳两种因素既相互依存又不断变化的情况称为“道”(“一阴一阳谓之道”)。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则进一步认为“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的东西,也可称为“道”。这个道既无声(“寂兮”)、又无形(“寥兮”),是阴阳的混合物(“有物混成”)。正是通过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进而达到和谐状态,才相继由简单到复杂地产生出天地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里,道的巨大作用是自然使然(“道法自然”),而没有什么神的意志。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易纬·乾凿度》则把宇宙早期的演化过程进一步细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几个阶段,并解释说:“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当气、形、质尚未分开的时候(“具而未离”),就是“浑沦”状态。这些见解不仅发挥了老子的宇宙生成思想,而且我们将看到其逻辑意义与现代的大爆炸宇宙论也是一致的。
与宇宙生成观相对立的是宇宙不变观。例如,汉代的王充在《论衡·道虚篇》中认为天地既没有生,也不会死(“天地不生,故不死”)。他在《齐世篇》中又说天是世代不变的(“上世之天,下世之天也,天不变异”)。汉代的董仲舒也说:“天不变,道亦不变”。然而,这里的“道”显然不是“先天地生”的东西,而是泛指社会秩序、典章制度方面的道理,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持“天不变”观点的人,根据常识当然无法否认诸如“新星”出没、星空旋转之类的变化,但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数量增减、位置移动方面的变化,而天的本质则是永远不变的。
由于古代人类视野的限制,各种关于宇宙问题的见解,都得不到实际的检验,这就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任意性。但是,关于宇宙生成观方面的见解,却含有相当深刻的哲理,有待于后人的证实和发展;而关于天不变的见解,有的则的确是随意地“各取所需”,偏离了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方向。
本文标题:古代宇宙生成观问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yanhua/1094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yanhua/1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