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域位于中国西北,东起内蒙古东部,西至新疆西部边陲,东西长近3000公里,但南北宽仅400~1300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3.4%。自然条件东、西之间的地带性差异,远比南北之间的地带性差异显著。自东至西,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水分条件愈来愈差。年降水量由东部的450毫米,向西到达内蒙古中部逐渐降为150~300毫米,更西越过贺兰山,多数地区不过100毫米上下,一些被高山包围的内陆陷落盆地,更少至25毫米以下,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按水分条件说,本区域东部属于半干旱气候,西部属于干旱气候。若按热量带来说,内蒙古和北疆属于中温带,南疆、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属于暖温带。
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生长不同的草原植物,形成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和灰钙土等草原土壤。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生长不同的荒漠植物,形成灰漠土、灰棕漠土等荒漠土壤。此外,还有盐土、碱土和风沙土。但是还应指出,在山地垂直带上的阴坡或半阴坡,由于水分条件较好,长有森林,土壤为灰褐土等;在人工引水灌溉的地方,土壤为灌淤土等。
本区域土壤利用的方向应该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这是由于气候和土壤干旱所决定的。境内不仅干旱,而且风大,加上土质偏沙,所以过度放牧和盲目开荒,当自然植被遭受破坏后,便会风起沙飞,使土壤沙化,为害甚大。这里已有十几亿亩难以利用的沙漠,因此合理利用草原,防止风蚀就显得十分重要。此外,还应改良盐碱土和风沙土。
1.内蒙古草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区
本区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大兴安岭西侧,西至贺兰山,北至国界,南至黄土高原,海拔大部在1000~1500米间,地势坦荡,一望无际,通称内蒙古高原。因太平洋季风受大兴安岭和燕山的阻滞,暖湿气流难以侵入,使本区形成内陆半干旱的自然环境。年降水量只有250~500毫米,自东向西递减;干燥度1.5~4.0,自东向西递增。≥10℃的积温为1800~3000℃,无霜期约90~150天。气温略高于东北区,但受水分条件的限制,不能长林,只能长耐旱的草本植物,成为我国北方广大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这里的写照。
内蒙古东部的草原是中国最肥美的草原,土壤为含有机质丰富的黑钙土,生长茂密的草本植物,覆盖度可达60%以上,草高平均在40厘米以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就位于这里。高原的中部,土壤以栗钙土为主,草本植物较稀,覆盖度30~50%,草高30~40厘米。草原的西部,土壤以棕钙土和灰钙土为主,草本植物生长稀疏,覆盖度小于30%,草高仅10~25厘米。在整个内蒙古草原中,河旁、湖滨或水分较多的地方,则有草甸土、盐化或碱化草甸土及沼泽土的分布。
此外,本区还有不少沙漠和沙地,自东而西有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小腾格里沙地、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它们分布零散,而面积也较小,仅占中国沙漠总面积1/10左右,与贺兰山以西甘新区内沙漠面积大、分布集中的情况显然不同。
本区是中国重要的牧业基地,主要牲畜为马、牛、羊,也有部分农业,主要作物为春小麦、莜麦、糜子、谷子、甜菜、马铃薯等,大部分都是一年一熟。
内蒙古区的自然条件大部宜于发展牧业,其东部是牧业与农业的过渡地带。在这种地区,发展生产不宜片面地强调粮食生产,以粮挤牧,毁草种粮。如果这样做,就违背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引起草原沙化、退化,使草原和牧业受到破坏,结果粮食也上不去。这在过去已有教训,因此合理利用草原极为重要。对已退化的草原应进行封育、灌溉、补播牧草,加以改良,恢复其生产力。对风沙土要采取营造防护林、引水拉沙等措施,有计划地进行改良。
2.西北黑垆土、黄绵土、灰钙土区
本区包括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及银川、河套灌区等地,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之间,由于地理位置较上述土区偏南,气温稍高,≥10℃的积温约2500~3000℃;年降水量虽然也有400~500毫米(西部300毫米),但由于气温较高,蒸发强烈,所以显得干旱。前人一般将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与太行山和吕梁山等土石山区合称为黄土高原。我们考虑到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低于500毫米,零星分布的黑垆土并非森林土壤等特点,因而把它划归蒙新草原-荒漠土壤区域。
本文标题:(二)蒙新草原-荒漠土壤区域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urang/499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urang/4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