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名冢揽胜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名冢揽胜 > 三让天下建句吴--泰伯墓

三让天下建句吴--泰伯墓

时间:2012-10-21 10:18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古吴国,包括今江苏、上海的大部,浙江、安徽的一部,囊括着广袤的江南大片区域。其发祥地是三千多年前的古无锡一带。当时的古无锡,南临浩淼坦荡的太湖,北依烟水迷茫的芙蓉湖,东畔阳澄湖,古无锡的梅里“平地高三丈”。泰伯与他的弟弟仲雍就是从这里将中原文化传播开来,使之脱离原始,步入文明的。后人不忘先贤、不忘文明始祖,特在这片富庶之地,建起了泰伯墓、祠,以寄托他们的感念之情。

  泰伯(亦称太伯),商末周国(今陕西岐山县一带)人。是周太王的长子,有弟仲雍和季历二人。泰伯得知父亲欲立季历继承王位后,为不使父亲为难,遂携仲雍避奔荆蛮梅里(今无锡县梅村镇),纹身断发,以示永不为周君。泰伯到了这里,拓荒耕地,开渎理水,传播中原文化。当地居民慕其德义,“归而从之者千余家”,拥立他为吴泰伯,自号句吴。关于泰伯礼让王位、开创吴文化的功德,被尊为大圣人的孔子给予了极高评价:泰伯其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不称焉。至此,泰伯被后人奉为“至德”。而泰伯所居的梅里,被人称为泰伯乡的礼义之乡。泰伯死后,葬于无锡鸿山(又名古皇山、吴王墩、皇陵)。其故居改建为祠堂,又称泰伯庙。

  泰伯墓,位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鸿山西南麓,依山营建,占地面积约三亩。由平台和石阶将各个地面建筑连成整体,四周筑以围墙。顺自下而上的墓道拾级登上最高处,便是泰伯墓冢。冢呈平面圆形,直径约4米,系青石护围,顶部以土覆盖,高约2米。墓前分立石望柱一对,柱顶各雕石狮栩栩如生。向下而行是四角攒尖式的四棱碑,正面雕长形双钩“泰伯墓”三个篆体大字,边刻火珠、云龙浮雕图饰。该碑两侧有泰伯墓碑记两块:东侧刻以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杨文所书《重修泰伯墓记》;北侧为明天启三年(1623年),由东林党首领高攀龙所撰写“泰伯墓再次重修记”。

  泰伯墓前有月牙池,池后有石牌坊一座,上刻“至德墓道”四个大字。墓道坊后为墓地主要建筑——享殿。该殿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所建,门旁石柱上刻有嘉庆时县令齐彦槐所写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享殿的正中上悬“三让高踪”的匾额,原为清高宗乾隆下江南期间所书,现为钱伟长重书。墓地满山林木,郁郁葱葱。山下农田一片,每当收获季节,秋风拂过,金黄一片,景色十分优美,平添了几许对吴地开创者的追思。

  山下梅村镇上泰伯庙,亦是泰伯墓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称至德祠、让王殿。现存大殿建筑,系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无锡知县姜文魁修建。该殿古朴雄伟、气宇轩昂,数百年来留存迄今,实属不易。殿内后壁嵌以石刻,为清代南拙老人蒋衡所书,书法遒劲有力。殿前石坊上“至德名邦”四字,更是神采飞扬,堪称书法珍品。

  千百年来,泰伯墓、庙早已成为吴中一大胜迹。在此留下踪迹的,上至朝廷命官,下至官场失意的隐士,文人骚客更是不计其数,因而留下的诗文也各具特色。如明末道学名家高攀龙,讲的是“心性”,故在《泰伯乡》诗中极力推崇泰伯的“三让”高风:

  锡山梅里等灵光,三让遗风百代扬。

  古柏凌云崇墓宇,新祠映日蔼馨香。

  雍雍世号文明地,肃肃人尊礼义乡。

  江左由来声藉甚,遥知至德足流芳。

  又如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皮日休,二人诗文齐名,人称“皮陆”,均不满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统治者的腐朽,相约来到泰伯墓前,各自留下一诗,借古讽今,抒发愤慨。

  陆龟蒙在诗中写道:“古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诗中直指当朝唐僖宗李儇即位前,由宦官刘行深、韩文约等杀戮李儇长兄诸人,立为皇太子,12岁即位的史实,讽刺了唐末政权的腐败。

  皮日休在七绝中写道:“一庙争祠两让君,几千年后转清氛(芬)。当时尽解称高义,谁敢教他莽卓闻。”
  本文标题:三让天下建句吴--泰伯墓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zhong/1125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zhong/1125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中国名冢揽胜:泰伯墓(1)
欢迎你对三让天下建句吴--泰伯墓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三让天下建句吴--泰伯墓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